“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一个字就是‘舔’。”张雪峰这些惊世骇俗的言论,一次次将他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张雪峰从一位普通的考研辅导老师,摇身一变成为教育界的“超级网红”,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1.草根逆袭,知识改变命运的代言人
张雪峰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一个普通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郑州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踏入了考研辅导的行业,从最初台下寥寥无几的听众,到后来凭借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讲课风格和扎实的专业知识,逐渐崭露头角。2016年,他的《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视频在网络上爆火,让他一夜之间成为了广为人知的“考研名师”。
对于很多出身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张雪峰就是他们的“引路人”。在高考报志愿和考研的关键节点,这些学生往往因为缺乏信息和经验而迷茫,而张雪峰用最直白的语言,将复杂的专业信息、院校情况以及就业前景剖析给他们听。他就像一位“军师”,帮助这些学生在人生的重要岔路口做出选择,不少人因为他的建议,走上了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因此,他也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为“平民学子代言人”。
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信息差明显的当下,张雪峰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不平衡。他的视频和直播面向大众免费开放,让偏远地区、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也能获得有价值的教育资讯。他的存在,让知识改变命运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可能,这也是他收获大量粉丝和赞誉的重要原因。
2.实用至上,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碰撞
张雪峰最具争议的,便是他那极度务实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选择专业和职业,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就业和赚钱,要能“吃上饭”。所以他会直言不讳地指出哪些专业是“天坑”,哪些专业就业前景好。这种观点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然而,这种实用主义也遭受了不少批评。有人认为,他过分强调就业和物质回报,将教育功利化,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理想。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方向,而不是仅仅盯着就业市场。比如他对新闻学专业的贬低,就遭到了众多新闻学教授和媒体人的反驳,他们认为新闻学培养的是具有社会责任感、敏锐洞察力和良好表达能力的人才,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能仅仅用就业的“钱途”来衡量。
这种争议的背后,其实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社会竞争的压力下,很多家庭和学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选择更“实用”的道路;但与此同时,人们内心深处又渴望教育能保留一份纯粹,能让孩子们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张雪峰站在了现实的这一端,用他的言论和建议,给那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人提供了一个“接地气”的选择,也因此引发了无数关于教育本质和人生选择的讨论。
3.商业版图,流量与利益的漩涡中心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张雪峰的商业版图也在不断扩张。他成立了自己的教育科技公司,业务涵盖考研辅导、高考志愿填报、职业规划等多个领域。据报道,他的公司年营收高达几十亿,其中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更是价格不菲,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他在微博、抖音等平台拥有大量粉丝,通过直播带货、广告代言等方式,实现了巨大的商业变现。
这也让他陷入了一些质疑之中。有人觉得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单纯为学生着想的老师,而是一个被利益驱使的商人。高昂的课程费用让一些家庭望而却步,也让他的教育服务被贴上了“商业化”的标签。而且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他的一些言论是否还能保持客观公正,也受到了人们的怀疑。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张雪峰通过商业运作,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服务传播得更广,让更多的人受益。他的公司也为很多教育从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咨询行业的发展。商业与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只要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能够坚守教育的初心,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也未尝不可。
张雪峰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教育、就业和社会价值观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他的出现,打破了教育界原本的平静,引发了人们对专业选择、教育目的、就业观念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反思。无论人们对他是褒是贬,都无法忽视他在教育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
你觉得张雪峰如何呢?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