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在7月密集启动的两场超大规模演习——“部队重返太平洋”和“护身军刀”——确实标志着其对华军事准备已进入实战化、精细化阶段。以下结合最新动态与深层矛盾,从四个维度剖析其意图与局限:
一、演习规模与战略意图:矛头直指中国的高端冲突预演
史上最大空军演习的针对性
“部队重返太平洋”演习(7月10日启动):集结近300架战机(含F-22、F-35、B-1B等五代机及战略轰炸机),耗资5.326亿美元,演练核心是应对“大规模中美冲突”“护身军刀”演习(7月13日启动):横跨6500公里海域,19国3.5万兵力参演,新增网络战、AI军事化应用课目,首次测试“堤丰”中程导弹实弹发射
美军高层直言目标:美国空军参谋长阿尔文称此次演习优先级超过“红旗军演”,是为验证“敏捷战斗部署”等专为中美冲突设计的作战概念
作战理念的颠覆性调整
分布式杀伤取代集中部署:将战机拆分为小队疏散至偏远岛屿,避免被东风导弹“一锅端”
后勤体系重构:设立“联合战区配送中心”,减少对战略空运依赖,应对解放军区域拒止能力,盟友捆绑策略:拉拢日韩菲澳等测试联军互操作性,意图打造“反华包围圈”
⚠ 二、战术创新背后的致命缺陷: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分散部署的维护困境
美军演练发现:分散小队因缺乏大型基地的完备维护设备,小故障频发导致战机“趴窝率”激增。例如F-35A当前完全任务能力率仅51.5%,近半数无法执行任务
维护噩梦:F-35单次大修需180天(远超计划120天),维修积压超1万个部件,部分需等待1年
技术短板与战力虚高
五代机可靠性存疑:F-35设计复杂,存在800多项缺陷,2025年已发生6起严重事故无人机操控难题:F-22计划用平板电脑控制“忠诚僚机”无人机,但单座战机飞行员同时驾驶、指挥无人机易导致操作过载
盟友参与“出工不出力”
欧洲国家(如英德)虽参演,但专家指出其亚太兵力投送能力有限;东南亚国家更不愿卷入中美冲突,美军“人多势众”实为表面繁荣
三、地缘博弈的深层焦虑:霸权护持与战略透支
西太成“主战场”的无奈选择
中东战事未平,美军仍抽调资源强攻亚太,反映其认定中国是“唯一势均力敌对手”37。关岛17亿美元防空升级、菲律宾7处基地1.28亿美元扩建,暴露对解放军火力网的恐惧“以战逼和”的风险失控
演习范围覆盖南海、巽他海峡等中国能源通道,可能引发供应链危机
误判风险陡增:高强度演训中若发生军机擦撞、通信干扰等事件,缺乏政治互信机制可能引爆连锁反应
四、中国的反制与战略定力:破局关键在三重维度
不对称打击能力升级
加速部署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饱和打击关岛及菲基地;强化反卫星与电子战优势,瘫痪美军指挥链分化美盟体系
利用德法等欧洲国家对台海问题的谨慎态度,推动中欧投资协定等经济纽带,削弱军事捆绑区域拒止实战化验证
解放军双航母(山东舰、辽宁舰)上月赴西太演练上千架次起降;福建舰加速海试,三航母时代将重塑区域力量平衡
演习背后的霸权黄昏
美军此番“史上最大规模”演训,本质是战略焦虑的外化:
军事上:用“分布式威慑”对冲中国反介入优势,但F-35趴窝、盟友离心暴露体系脆弱性;
经济上:中东乌克兰牵制资源,却强推西太高压部署,折射“全球控局力”下滑;
政治上:以演习绑架盟友,实将菲日等国推向冲突前线,地区国家战略自主空间被压缩
当演习无限接近战争,真正的赢家从不是擂鼓最响者,而是破局于无形的谋局者。中国双航母的深海砺剑,与东南亚国家拒绝“选边站”的清醒,正在书写美国“一体化威慑”的失效序章。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