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国会发表了施政演说,这是他就任总统22天之后,首次比较系统的全面阐释自己的执政思路,这次演说基本上展现了未来一段时间韩国的政策走向。
在提到韩国的外交安保政策时,李在明强调应以国家利益为中心,通过实用外交,智慧应对经贸、供应链问题以及国际秩序变化,“外交不应带有颜色”,这一表述似乎是对“中美二选一”问题,给了一句准话。
李在明上台之前,就多次宣称韩国的外交应遵循“务实”原则,不分阵营、不分保守或进步的理念,根据韩国的国家利益来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一观点普遍被认为是要改变此前韩国的外交风格。
尹锡悦当政时期,韩国几乎是完全倒向美国,在“美日韩”联盟框架内,近乎无条件的迎合美国要求,即便很多措施并不符合韩国国家利益。
李在明不希望韩国将所有筹码全部押在美国身上,而应当根据自身国家利益,与中国、俄罗斯乃至朝鲜开展有建设性的沟通交往,所以他并不承认自己是所谓的“亲华派”,更准确的说法应当是“务实派”。
同时,李在明的施政演说也反映出,他希望在所谓的“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这种单纯的思路之外,开辟出另一条道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动态平衡外交。
依据这一思路,短期内,他的政策走向很可能是对华关系回暖,特别是在经贸往来、技术合作等方面,对美进行一定程度的抗争,例如军费、关税等问题上。
在李在明的坚持下,面对美国要求韩国将军费提升至GDP的 5%的要求时,韩方强硬回应“国防预算自主权不容谈判”,并且李在明拒绝出席此次海牙北约峰会。
同时,韩国拒绝配合美国对华技术封锁,推动三星在本土保留30%先进制程产能,被美方批评“破坏芯片四方联盟”,这充分体现了韩国对于产业链自主的诉求。
不过李在明此前也明确表示过,韩美关系仍是韩国对外关系当中的基石,这一点不会改变,只不过在一些问题上,他会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来处理与美国的关系,而不是一味顺从。
但是李在明的对外政策仍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首先是来自美国的施压,如果韩国与中国走得太近,美国很有可能会在经贸领域威胁韩国,甚至采取一些制裁措施,同时在安全问题上施压,比如减少军演。
另一方面则是国内保守派的反对,他们会指责李在明对邻国太过软弱,是一种变相的“妥协投降”,对于中国,则会认为李在明的政策会使韩国经济缺乏独立性,太过于依赖中国。
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李在明需要展现出高超的“外交平衡术”,特别是在短期内,在争取国内大多数群体支持的情况下,稳步推进自己的政策。
此次施政演说当中,李在明更多的谈到了韩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他特别强调了“公平理念”的重要性,认为韩国应当在公平基础上,构建人人遵守秩序的合理常识社会,而不是一个充斥着既得利益和特权、插队和违规行为横行的国家。
在他上任首日,就成立了“紧急经济应对工作组”,着手解决失业率攀升、内需萎缩等问题,在施政演说中,他提出追加更正预算案,计划向全民发放消费券,并投入数万亿韩元稳定房地产市场。
注重经济发展是李在明一直强调的施政重点,通过经济复苏,他可以稳固民意基础,对冲尹锡悦时期“戒严令”对经济的冲击,同时为外交自主寻求更广泛的国内支持。
就在李在明施政演说发表后的次日,韩国国防部长官被提名人安圭伯于27日表示,有必要研讨与朝鲜方面的军事协议,应综合研判朝鲜半岛的局势和各种条件,探索实现韩朝和平共处的最佳方案。
这一表述反映出,韩国希望通过与朝鲜之间的对话,达成双方更为合适的军事协议,以实现半岛的长期和平稳定,这一观点与李在明施政演说中提到的,以和平促进经济发展,再以经济发展反哺和平的理念是一致的。
总体来说,李在明上台后,韩国的内政外交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右翼保守派的话语权被削弱,基于国家利益的务实执政风格正在被李在明积极推进,最终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看李在明政府未来一段时间的具体行动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