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特朗普突然对外宣布:“中美已经签署了一项协议,是一场很棒的交易。”众人一时愕然。要知道自从6月10日伦敦会谈结束后,中美之间再无只言片语传出,所有媒体的注意力也早已被中东局势吸引。
如今,这场本应轰轰烈烈的“全球头条”却以如此低调的方式亮相,实在让人措手不及。向来高调张扬的特朗普,这次为何突然三缄其口?协议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博弈与真相?
协议的签署时间被确定为6月24日,地点则是美国国内未公开的某处场所。这一消息最初并不是由特朗普公布,而是由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意外”透露。
他在接受采访时含糊其辞地说,中美已经根据日内瓦谈判达成的共识完成了所有协议条款的敲定,并且“在两天前签字盖章”。至此,一场沉寂已久的经贸博弈似乎悄无声息地画上了句号。
中方对此保持克制而审慎的态度。中国商务部仅对外确认,在6月9日至10日于伦敦举行的会谈中,双方确实就日内瓦共识的框架达成了原则一致,并在后续沟通中进一步确认了细节。
这份“休战协议”,看似平静落定,实则暗流涌动。首先便是稀土出口的问题,成为协议的核心焦点。
卢特尼克明确表示,协议中有一项关键内容:只要中国向美国交付稀土材料,美国就会取消此前在伦敦会谈前推出的贸易管制政策。而这些稀土,正是美国制造喷气式飞机、风力发电装置等高科技产品的命脉资源。
但协议的真实面貌,却远不如白宫描述的那样“伟大”。美媒福克斯新闻随即通过内部渠道披露,所谓协议其实只是就日内瓦谈判的框架达成的一致,并未触及全面的贸易条款。
特朗普出人意料的沉默背后,显然有着不能言说的苦衷。在中美这轮关税较量中,中国展现出的坚决姿态和精准反制,远远超出美方预期。
特朗普政府原本寄希望于通过强硬关税政策迫使中国让步,结果不仅未能奏效,反而让美国企业和民众承受了沉重代价。
特朗普在演讲中不忘“报喜”,宣称其关税政策为美国经济带来了880亿美元的收入。但这笔“收入”究竟是由谁买单?是中国企业,还是美国消费者?答案显然不言自明。更令人警觉的是,美国方面在协议中设置了诸多模糊条款,尤其在稀土用途方面模棱两可。
中方多次强调,稀土出口必须依法并用于民用领域,绝不允许被用于军工制造。而卢特尼克却含糊其词地称,这些稀土将被应用于喷气式飞机等领域。美方是否会混淆民用与军用目的,日后再行翻脸,令人担忧。
与此同时,美国还悄然推进对华乙烷出口的准备,似乎早已为协议“落地”铺平道路。6月25日,美国商务部通知本国两家乙烷出口商,允许其船只启程前往中国,但不允许在未授权前卸货。此举无疑是在为“兑现承诺”做准备,但也暴露出美方对协议执行的强烈不信任。
在伦敦会谈中,中美双方高层进行了长达两天的闭门磋商,这次会谈被认为是此次协议的转折点。
双方在落实两国元首6月5日通话共识基础上,就一系列经贸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在稀土、乙烷、出口管制等关键问题上达成初步谅解。协议的加速推进,离不开中方展现出的坚定立场与灵活策略。
特朗普政府却始终未能摆脱“美国优先”的执政惯性。从稀土到乙烷,从关税到出口管制,每一步都透露出赤裸裸的政治算计。尤其在总统选举临近之际,特朗普急于在经贸领域“交出成绩单”,以求拉拢摇摆选民。
协议签署后不久,美国媒体开始大肆炒作中方“让步”,甚至有人声称中国“打开了大门”。但事实上,中方始终坚持原则,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推进合作,从未有过任何实质性退让。反观美方,从最初的强硬施压到如今的低调求和,其转变幅度之大,不言而喻。
值得注意的是,在协议签署之后,美国内部“对华脱钩”论调依旧不减。保守派媒体与国会鹰派人士仍不断鼓吹“去风险化”,对协议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提出质疑。这也为协议的长期执行蒙上了一层阴影。
芬太尼问题也未在此次协议中得到解决。虽然不属于本轮关税争议范畴,但其复杂性和敏感性,使得这仍是中美经贸关系中的“悬而未决”的隐患。未来是否纳入下一轮谈判,仍需双方进一步协调。
特朗普一向以“谈判高手”自居,但这次却在关键时刻选择沉默,显然另有考量。他在北约峰会期间故意放出“协议已签”这一消息,意图借中美协议施压欧盟,让其在关税谈判中做出妥协。然而,欧盟并未买账,反倒加紧准备反制措施。
中方的回应则显得更加务实稳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指出,中方将依法审批稀土等战略资源的出口申请,并强调用途必须符合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一立场不仅合情合理,更展现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稳重与担当。
协议签署虽然提供了短暂缓和的契机,但中美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因此消除。美方是否会真正履行承诺,还是再次玩弄“文字游戏”,仍充满变数。中国必须做好准备,应对可能的反复与挑战。
从协议内容来看,美国似乎试图用“交换式承诺”来获取中国战略资源,而非真正推动经贸合作。这种算计精明却短视,注定难以长久维系两国关系的稳定。中方应继续坚持依法合规、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强化自身能力,防止被动挨打。
这场“休战协议”更像是一次中美之间的阶段性缓冲,既非终点,也非起点。它既反映出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日益强势,也暴露出美国在战略博弈中的焦虑与无奈。未来,中美关系仍将曲折前行,合作与竞争交织并存。
面对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国的立场必须坚定、思路必须清晰。唯有保持战略定力,增强自主能力,才能在风起云涌的全球变局中稳步前行。而这份“休战协议”,无疑是一次胜于口头的实质进展,也是一场值得警惕的外交考验。
协议之后,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中美之间的博弈注定不会因为一纸协议而终结,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仍是实力、智慧与长期的战略耐力。而中国,已在砥砺中学会沉稳应对,也将在风浪中书写新的篇章。
信息来源:
[1]高志凯:特朗普来参加九三阅兵,对他本人和中美关系都是好事 观察者网
[2]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美伦敦框架有关情况答记者问 环球时报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