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毛选:1222 万毕业生就业难?高考后躺平吃大亏,用这3 招破局

职言职语 · 4 小时前
2025 年高校毕业生 1222 万的数字刚公布,家长群里炸开了锅:当年起早贪黑陪读考上的大学,怎么成了就业路上的绊脚石?传统文科岗位 42 人抢 1 个,三本院校就业率跌破 60%,曾经 "考上大学就鲤鱼跃龙门" 的老话,如今听着像个笑话。
熟读《毛选》你会发现,破解困局的密钥,其实早就藏在那些经典论述里。
1.jpeg

别被“学历泡沫”蒙蔽双眼,核心矛盾早已转换赛道

《矛盾论》里有个核心观点:抓不住主要矛盾,就像摸鱼摸不到鱼头。30 年前社会缺大学生,那会儿 "有学历 = 有铁饭碗",主要矛盾是 "有没有大学文凭"。如今,全国大学生数量较30年前已然翻了10倍。企业在招聘时的考量也早已改变:他们所求的,是能上手解决问题之人,而不是怀揣文凭的考试机器。
去年,南方某跨境电商团队招聘运营人员。HR收到的简历堆积如山,多达200份,其中985毕业生占了三成。然而,最终签订合同的,却是一位二本院校的姑娘。为啥?这姑娘在校期间自己捣鼓外贸账号,半年做成了 30 万销售额,面试时当场指出团队三个选品漏洞。再看那些名校生,简历上除了奖学金就是社团头衔,问起跨境物流实操全愣神。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现在的核心矛盾早就从 "有没有学历",变成了 "有没有真能耐"。还抱着 "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 的念头,就像拿着 BP 机找 5G 信号,不碰壁才怪。
2.jpeg

专业不对口?矛盾会转弯,人得学会绕路走

有个读者留言说,学档案学的,投了 50 份简历全没回音,感觉这辈子要栽在专业上了。这让我想起《实践论》里的话:"事物的发展,本质是矛盾的转化过程"。
就像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从运动战转向攻坚战,战术打法全变了;现在的就业市场也是这样的,10 年前的热门专业,现在可能成了 "就业洼地"。然而,矛盾的转化绝非死胡同,而是崭新的路口。
江西有个学秘书学的女生,专业课成绩平平,却在大二迷上了短视频。她把公文写作技巧拆成 "职场汇报 3 步法",在平台上教新人写报告,毕业前就被教育机构挖走,现在收入是同班同学的 3 倍还多。她没换专业,却把专业变成了差异化武器 —— 这就是把 "专业不对口" 的死棋,下成了 "跨界竞争力" 的活棋。
3.jpeg

少刷短视频多练手,实操记录比文凭值钱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这话用在找工作上再贴切不过。现在企业筛简历,第一眼先扫 "实操记录" 那一栏,空着的基本直接扔进回收站。
去年某连锁餐饮招储备店长,有个三本学生的求职材料特别打眼:他没考多少证书,却在寒暑假把前厅收银、后厨备餐、仓库盘点的活干了个遍,甚至能说出不同时段食材的损耗率。面试官当场让他试岗,一周后就拍板:"这小伙子比那些光会背餐饮管理理论的本科生好用多了"。
这就是实操的力量:学历是入场券,但进门后能站稳脚跟的,是实打实的能力。与其在宿舍焦虑就业率,不如去实习、去做项目,哪怕是在学校组织场迎新晚会,练出的协调能力都是将来的资本。
别被 "专业牢笼" 困住,出路都在圈子外

很多人掉进同一个陷阱:学什么专业就得干什么工作。可看看现在的职场,最吃香的往往是 "跨界高手"。
学伦理学的去做产品经理,用道德推理分析用户需求;学博物馆学的去做文旅策划,把文物故事做成网红打卡点;这些看似不搭界的组合,恰恰是避开红海竞争的捷径。就像《反对本本主义》里说的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与其困在专业的小圈子里抱怨没机会,不如多去看看市场缺什么,缺啥就补啥。
高考并不是终点站,而是换乘站。1222万毕业生的数量看似惊人,然而真正令人恐惧的,是抱着陈旧观念去挤独木桥。用矛盾分析法看清现实,用实践论锻造能力,打破思维定式找新路,这才是普通人在激烈竞争中突围的真本事。
毕竟,时代的红利,永远砸向主动破局的人,从来不给躺平的人留位置。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如何阅读《毛选》#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职言职语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