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觉得自己是国际舞台的主角,殊不知自己就是个小角色,前段时间被特朗普的关税折磨的不行,好不容易等到普特会,想着特朗普能一心对付俄罗斯,忘记印度。
结果,却成了特朗普事先找好的出气筒,为何这样说?
早在普特会还没开始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就公开说了一番话:如果特朗普和普京在阿拉斯加的会谈失败,美国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对印度的关税。
换句话说,如果俄美谈不拢,印度就要为普京的强硬买单。这番话其实已经点明了特朗普政府的逻辑:印度因为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被视为间接帮助莫斯科输血。
既然美国要压迫普京,就必须先打击这些“帮凶”,印度自然成了第一顺位的目标。
贝森特甚至直言,美国已经对印度商品加征过25%的惩罚性关税,如果情况恶化,不排除继续提高税率。对于印度来说,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切切实实的威胁。
莫迪也只能祈祷普京不要太强硬,千万别惹恼特朗普,事实证明,莫迪赌对了,这次普特会,特朗普确实很满意。
甚至在会后受访时打了满分10分,称这场会谈“非常成功”。双方在阿拉斯加面对面坐了近三个小时,特朗普对普京的态度出奇温和,和之前的威胁和警告态度高下立判。
然而,就在特朗普对这次会议极其满意之时,以为这次会谈能成为俄乌局势的转折点,结果普京普京立即返回莫斯科,转身就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他提出愿意放弃部分领土,以换取顿涅茨克地区的控制权;
第二,他立刻下令对乌克兰发动更猛烈的攻势,据乌克兰媒体称,俄罗斯军队对基辅等多个城市的目标发起了猛烈袭击,俄军方向至少有一枚弹道导弹发射升空和85架次的无人机出动,袭击强度相当大。
这下直接把泽连斯基干懵了,不是说努力争取和平吗,不是很满意吗?怎么普京一回去攻势更猛了?
普京的做法,完全没有把这次会谈当回事,就连所谓的放弃领土换顿涅茨克的做法也是相当阴的手段,表面上是自己让步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要知道顿涅茨克对乌克兰是极其重要的,一度被誉为是“乌克兰堡垒城市”,失去顿涅茨克就是失去一道屏障,基辅的压力也会飙升。
原以为普京对美国有妥协,结果反手就是一记重拳,直接打在美国和欧盟的脸上。
这一举动让特朗普十分尴尬,前脚还因为会谈“打满分”而沾沾自喜,转眼就被普京“背刺”。
这不仅削弱了特朗普在国际舆论中的可信度,也让美国国内批评声不断。为了维持自己的“强硬形象”,特朗普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这不,早就找好的“出气筒”又派上用处了。
此刻的印度无辜躺枪,美国始终认为,印度是俄罗斯石油最大的买家之一,进口量从三年前的3%飙升到如今的35%至40%。这样的数字在华盛顿眼里,几乎等同于“替俄输血”。于是,特朗普不给印度缓和关税的机会,直接宣布取消原定于8月25日至29日访问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计划。
原计划美国贸易代表团这段时间,继续就关税和市场开放问题进行磋商,简单来说,就是给印度缓和关税的一个机会。
如今,这一行程被突然取消,也没出新的访问时间,意味着谈判无限期推迟。美国这一动作彻底击碎了印度,莫迪的心里也凉了半截,拔凉拔凉的。
莫迪本想着通过这次面对面磋商,在关税生效前争取到一些缓冲,结果却发现连谈判桌都被掀翻了。对于莫迪来说,这无异于当头一棒!印度什么都没做,却要和以前一样,为俄美僵局付出沉重代价。
其实最让莫迪不得劲干的地方在于特朗普对中国的态度,因为就在昨天,8月16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消息称,特朗普将暂缓因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而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
对中国就不断妥协,对印度就重拳出击,这完全不讲理,其实印度也没啥好难过的,毕竟中国有底牌,反制手段也能打到美国七寸,印度没啥底牌,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
对比之下,印度既没能得到豁免,也没得到任何缓冲。印度出口商协会直言,如果50%的关税落实,“印度任何产品都没有竞争优势”。服装、珠宝、海产等行业的商人纷纷抱怨,他们的美国客户已经暂停下单,担心到手的订单变成亏本买卖。
一些企业甚至考虑把生产环节转移到越南、孟加拉等低关税国家,另一些则寄希望于开拓中国、日本和俄罗斯市场。但无论哪一条路,都需要时间和成本,不可能一蹴而就。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取消谈判?
除了拿印度当“出气筒”以及对印度“惩罚”之外,或许还有更深的战略考虑。
消息人士透露,莫迪正在积极筹划9月底前往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表面理由是发表演讲,实际重点是与特朗普见面,直接在最高层面解决关税难题。既然如此,美国可能觉得没必要再派代表团去新德里进行“无谓的折腾”,干脆把压力留到莫迪与特朗普的“面对面”。
这样一来,特朗普就能掌握主动,把印度推到谈判桌前,以更强硬的姿态要求好处。
接下来印度的走向有几种可能:一是印度企业硬着头皮承受关税冲击,寄望于市场多元化,虽然困难但能勉强生存;二是莫迪在美国与特朗普达成某种协议,以换取部分缓冲;三是印度逐渐意识到在美印关系中的“被动角色”,而加快与俄罗斯、中国及其他市场的合作。
无论哪一种,都意味着印度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定位,不要以为印度是国际舞台的主角。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