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印度明明是一盘散沙,却能保持70多年的统一,真实原因颠覆认知

时肆 · 10 小时前
一张印度卢比纸币递到手上,密密麻麻的十七种文字几乎要看花了眼,这么一张钞票能算什么?却没谁敢忽略这上面的“小心机”,明天就有人为此上街闹事!想想,哪个国家的货币会这样拼凑着各家语言,像拼乐高一样?
1.jpeg



语言成了迷宫。北边的人说的是梵语后的各种杂糅版本,南边则根本听不懂那些腔调。英语和阿拉伯语夹杂进来,层层覆盖,硬把整个印度变成一个打碎又重新粘好的玻璃球。到底谁在主导?反正看不出来。哪怕到了21世纪,政府试图推行印地语成为全国通用语,头条出来没两天,南方就暴力反弹。像钉子户,谁也不服谁。
2.jpeg



捏合出来的国家,感觉就像一锅杂烩粥,不搅拌还好,越搅越分层。标准化?根本谈不上。反过来,印度的统一有种“将就着过”的意味,谁也不敢太大声。族群之间的关系像胶水和石头,贴是贴上了,碰一下就有可能掉粉。
3.jpeg



问一个印度年轻人:你是谁?他先告诉你自己是哪省哪族,最后才可能补一句,“哦,我是印度人”。很难想象吧?同样是文明古国,中国人早就能喊出“我是中国人”,这里却像拆盲盒一样,每个人都是一万个标签加在一起。看起来很不靠谱,倒是硬生生撑了七十多年。
4.jpeg



宗教方面,印度教徒是多数没错。一亿多穆斯林并不“安分”,几十万基督徒、锡克教徒也时不时出来声张。教派冲突几乎就是日常,动不动街头上就爆出火星,隔三差五就流点血。这番景象让人想问,他们到底怎么没打碎?!
5.jpeg



其实细想,印度社会的动荡和稳定总是交错着。每边都各自为政,没人甘心屈居底层。只是“反抗”这件事,早已被种姓制度悄悄阉割过了。很少有谁能够真正跳出来,喊话推翻现状。反过来,种姓压着、宗教收着,民族咬着,整个国家就像被拧成一团棉花。
6.jpeg



种姓制度这东西怪得让人发慌。明明属于最不平等的枷锁,却在印度架构里充当稳定器。你说压制反抗?对。社会底层的人被灌输“轮回宿命论”,苦难都是上辈子造孽,这辈子只好忍受。上亿人默默吃苦,心里不再鼓动翻天。种姓之下,一切都不再重要。严谨起来算,这种社会规训几乎完美得令人毛骨悚然。精英阶层一直流转权力,底层人却几十年如一日不去挑战。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也许没有。
7.jpeg



有人说没有反抗是“好事”,因为整个国家免于分裂。可这看法其实挺自私的,满足的是上层的利益要求。贫穷人口安于现状,正是大规模社会稳定的基础。而反过来说,种姓制度如果一夜崩塌,难保不会乱成一团。到底该庆幸它的存在,还是担心未来的隐患?说不清。
8.jpeg



这样看,印度的稳定,居然该“感谢”英国殖民者。英国人两百年前进来,把各国各邦打包整合。不是出于仁慈,而是掠夺资源需要个统一管道。殖民政策宛如一层墙纸,糊在印度破碎的内核上,暂时遮住千疮百孔。到英国人离开,印巴分治成为最致命的一刀,把最有分裂倾向的宗教群体分到巴基斯坦。不少印度知识分子觉得这是灾难,事实上却帮印度砍掉了最危险的一角。你说英国人是“无心插柳”,也行吧!
9.jpeg



数据看: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穆斯林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近年已上升至15%。但印巴分家实则也令宗教冲突分流,不敢说完全消灭,但至少没全面爆炸。英国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操作如此高效。
10.jpeg



地理方面,印度是个孤岛。地图摊开便知,东南西三面水绕,北面高山当墙。哪里能分裂?说是“被困住”,还有更贴切说法:自保。外部威胁太远,内部力量又各行其是。其实也没那么紧张,大家更倾向于温水泡脚。偶尔巴基斯坦那边闹点事,也只是象征性的摩擦。
11.jpeg



但有转折。印度也曾为统一发过力。巴基斯坦两度大战、1962年和中国的边境冲突,都成为“凝聚国民身份”的重大事件。当枪声响起,谁还管你说的是哪种方言?大局当前,“我们都是印度人”这口号的确硬气。
12.jpeg



有人说国家统一是“自觉的决策”,其实更多时候是无奈。你分不开,外界也不乐意你分开。有数据显示,美国和俄罗斯近五年来每年向印度输出武器和军事援助累计超过五十亿美元。国际大国希望印度成为 “大国棋子”,能牵制中国,但绝对不希望它太强或分裂。给糖也带枷锁,谁也别想撑破天。
13.jpeg



于是在全球视野下,印度这个“烂泥球”竟然成了所有人乐见的样板。美国摇头说“够用了”,俄罗斯拍拍肩说“你别太猛”。中国则侧眼看看,不太在意。这种微妙平衡让印度自己有些尴尬,就像被困在一张网里,努力挣脱却始终脱不了身。
14.jpeg



内因和外因互相搅拌起来,谁也说不清印度的统一到底靠什么维系。语言不同、民族不一、宗教冲突天天见,“大国梦”反倒成了大家共同咬牙坚持的底线。有人曾在澎湃新闻里提出“语言不统一影响国运”,但看上去这锅杂粥,愣是还熬着没糊底。
15.jpeg



有人觉得经济发展能解决一切,事实却不是。根据2023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度仍有超过三亿人口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即使经济增速一度秒杀邻国,贫富分化、区域差异始终是把潜在的刀。社会不满情绪被种姓和信仰捂得死死的。偶尔漏出点火星,也马上被地方权力或宗教传统压回去。
16.jpeg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不会爆发大变革。你看近年南印度科技产业崛起,电子城一年吸引超过五十亿美元外资。新生代对种姓制度的反感也在升温。互联网上,语言隔阂被新媒体打破,年轻人自发组织,官僚体系逐渐受到挑战。是不是已经到了变割时刻?还未必。


各地新闻连篇,文化冲突、经济拉锯、政客争吵,不断上演。偶尔社会舆论炸开一锅。有人认为印度的统一只是外部施加压力,内部随时可能崩盘。也有人觉得它已经“习惯于多元”,分块生存才是真本事。两种声音,谁更靠谱,真的不敢说,有点想笑。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老话拿到印度身上用,又有点吃紧。印度的戏码可能还没演到最后,大国归一的故事还在继续。不完美、不整洁、不统一,却偏偏一直没断线。


不过或许这样的“乱麻头”正是它能坚持至今的原因。泡在矛盾里,反倒建立了一种独有的韧性。等风来,继续等;吹风过,还能再等。到底统一多久?没人给答案。


这就是印度的现实,不止如此,但也仅如此。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时肆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