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茅台集团在一次党委(扩大)会议上放了个“大招”——要持续引进和培养国际化营销人才,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
会议不仅谈了“人”的问题,还提到要聚焦生物科技与数字科技,引进信息数字化和生物制造方面的人才,推动产学研用融合,让茅台在更多领域开花结果。
更重要的是,茅台直接喊话:要让世界爱上茅台,让茅台香飘世界。
这话一出,既让人热血沸腾,又让人心里打鼓——中国的白酒,真能让老外爱上吗?
<hr>茅台的国际化野心,不是一天两天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茅台就有出口业务,早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茅台就上过国宴。那一杯白酒,成了中美外交的桥梁。
后来,茅台进入了美国、日本、法国等市场,还在巴黎香街开了形象店,在纽约时代广场打广告。
这些动作背后,都是同一个信号:茅台不想只做中国人的“国酒”,还要做世界的“奢侈酒”。
但现实是——白酒在海外的销量很有限,大多数海外华人市场里卖得动,面向本地人的接受度就比较尴尬。
口味、饮用场景、文化认知,是横亘在白酒国际化路上的三座大山。
<hr>第一关:口味关
白酒的香味,对中国人来说是醇厚,对很多外国人来说是“呛鼻”。
很多外国人第一次喝白酒的反应是皱眉、咳嗽,甚至有人形容像“在喝液体的火”。
而且白酒的高度(一般53度)对习惯啤酒、葡萄酒、威士忌的饮用者来说,刺激感很强。
要让他们爱上茅台,可能得先从“能入口”做起——这不仅是酿造工艺的问题,更是市场教育的问题。
第二关:场景关
在中国,白酒是餐桌文化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商务宴请、家庭聚会、节庆送礼。
但在欧美,喝烈酒的场景更多是酒吧、派对、鸡尾酒调制,大家很少在正式晚宴上“一杯一杯干”。
这就意味着,茅台要进入海外市场,可能要适配新的饮用方式,比如开发适合调酒的低度版本,或者直接走奢侈礼品路线。
第三关:文化关
白酒承载的是中国的酒文化——敬酒、劝酒、干杯、感情深一口闷,这些对外国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社交规则。
茅台想让世界爱上白酒,得先让他们理解“为什么喝”,而不是只告诉他们“这酒好喝”。
<hr>这次会议提出要引进国际化营销人才,其实是茅台在补短板。
过去茅台在海外更多是依赖经销商渠道+品牌宣传,但很少有真正懂本地市场的团队去做消费者教育。
比如在法国,葡萄酒文化深入人心,烈酒市场更认威士忌、白兰地;在美国,调酒文化强大,但白酒几乎没存在感。
没有本地化思维的营销,国际化只能停留在“出口”和“送礼”的阶段,而不是走进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hr>不过,茅台也不是完全没优势。
第一,它有极高的品牌溢价能力。
在奢侈品领域,茅台完全可以和路易威登、劳力士并列——不是因为材质稀有,而是因为它的“身份象征”价值。
如果茅台能在海外定位成“东方高端烈酒”,把价格、包装、文化故事做到位,吸引的就是那群愿意为身份买单的人。
第二,它有独特的东方文化故事。
西方消费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上升,尤其是中餐在海外的流行,让餐桌文化更有机会输出。
茅台可以和中餐厅、米其林主厨、跨国餐饮集团合作,打造“中餐+茅台”的体验场景。
第三,它有政府背书和外交资源。
茅台是很多重大外交场合的指定用酒,这种“官方认证”的国际曝光,对品牌形象加分很大。
<hr>但我必须提醒,国际化的路很长,不是靠开几家海外体验店、请几个外籍营销总监就能搞定的。
茅台在海外要面对几个现实挑战:
- 市场教育成本高——要让一个从没喝过白酒的外国人愿意花几百美元买一瓶,背后需要大量试饮、活动、媒体曝光。
- 消费人群窄——高端白酒的目标用户多是高收入群体,这部分人虽然消费力强,但规模有限。
- 文化隔阂——茅台的品牌故事很丰富,但如何用当地人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讲出来,是个技术活。
<hr>我倒觉得,茅台如果真要国际化,可以考虑“双线策略”:
一条高端线——维持53度经典茅台的高价稀缺定位,专攻海外华人和奢侈品消费者,把“国宴酒”标签打满。
一条创新线——开发适合调酒、低度饮用的产品,像威士忌那样进入酒吧、餐厅,让更多人“先尝试,再喜欢”。
这样既能守住品牌尊严,又能扩大潜在市场。
<hr>最后我想说,茅台的国际化,不只是卖酒,更是文化出海的试金石。
如果茅台真能让外国人自发地在派对上说一句:“Hey, have you tried Moutai?”(嘿,你试过茅台吗?)——那就真的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球胜利。
问题是,这一天会在五年后到来,还是五十年后到来?
你觉得,老外能爱上白酒吗?还是说,茅台国际化只能是个“面子工程”?
评论区见,听听大家的判断。
<hr>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