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没有解决好内部的政治问题是袁绍最大的败笔

子玉史院 · 昨天 23:30
1.jpeg

文 / 子玉
一般认为,遭遇官渡战败之后,袁绍不管是事业还是物理生命都一朝归零,曹操在瞬间就成为北方军政的主导者。但实际上,官渡之战虽然极大消耗了袁绍的实力,也曾造成其后方的震动,但并没有严重到崩溃的地步。事实上,袁绍在战后不仅及时稳定了后方,还能够组织起有效的反击,曹操拿下袁绍的地盘用了好几年的时间。真正导致袁绍之败的还是没有处理好权力继承的问题,属于内部问题。
建安五年(200)冬,曹操亲率精锐在奇袭袁绍乌巢大营、焚烧袁军粮草之后,紧抓袁军惊慌的情绪向其发动猛攻,最终拿到了俘虏袁军十余万,珍宝财物、图书、辎重无数的结果。袁绍呢,也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和儿子袁谭率领八百骑兵向北逃命,从延津渡河逃至黎阳北岸,进入其后军将军蒋义渠的军营。
到蒋义渠军营之后袁绍就握着对方的手说:“孤以首领相付矣!”
可见,战败导致袁绍的个人威望严重下降。当然,这也可能是袁绍对对方态度、立场的试探。
蒋义渠呢,及时将大帐让给了袁绍,然后就负责收散败散的士兵,袁军在得知袁绍在黎阳北岸的消息之后于是就都及时归队,袁绍因而暂时整合了队伍。
从袁军的表现可以看出,此时的袁绍虽然遭遇战败,但依然具有一定的凝聚力。而曹军呢,因为实力有限,其势能也用到了极限,因而即使知道袁绍在黎阳北岸,但也是无力追击,只追到延津黄河南岸就停止了。
所以,官渡之战曹操对袁绍的破坏力就属于一种有限破坏,这里,我们将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损失作以总结:首先就是军队,不算被曹军斩杀,光是被俘虏的军队就有十余万,而袁绍在战前的军队数量为,精兵十万人、骑兵一万人、胡骑八千人;财物方面,除了被曹操两次烧毁粮草之外,损失的珍宝、图书、辎重也累值巨亿。
也就是说,官渡之战曹操极大地消耗了袁绍的战争潜力,使袁绍不再具备再次发动大军团作战与之决战的实力
当然,袁绍的损失也包括政治层面,战败导致袁绍个人威望严重下降,不仅对于天下诸侯的威慑力下降,就是其内部都处于严重的震荡之中,具体表现就是,“冀州各郡县多举城降”。
此时的袁绍内部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且,袁绍在战后还杀了一直给他提正确建议的田丰,这就进一步导致其内部严重不稳。
好在袁绍听了护军逢纪的话坚持重用了留守邺城的审配,所以审配就能利用留守邺城的兵力搞定了那些背叛袁绍的势力,稳定了大后方,因而,袁绍就能够从容地收聚败散的士兵,平定了背叛他的郡县,从而保有了冀州。
如此我们就可以下这样的结论:官渡之战,袁绍虽然实力被极大消耗,政治威望下降,但却并没有造成土地的损失,袁绍当时依然是以冀、并、青、幽四州为资本雄踞北方的存在。
而且,袁绍虽然在诸侯中的威望下降,但其在内部的地位却基本没有发生动摇,典型就是,曹操虽然赦免了沮授并给了其一定的高待遇,但沮授还是在谋划逃归袁绍,因而被曹操所杀。
不仅沮授如此,就是那些被曹操所俘虏的普通将士大多也想回归袁绍,导致曹操为了保证其内部的稳定不得不分批解决了那些想叛归袁绍的人,前后所杀达八万余人。
可见,曹操虽然俘虏了大量袁军,但却并不能为他所用,胜利并没能增强其军力。相反,曹军因为在官渡之战中的严重透支当时也疲弊到了极点,首先就是无力追击袁绍,战后更是处于疲乏的状态,吃得还不好。
就像长平之战中的秦国一样,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综合实力也被消耗得够呛。
总结起来就是,曹操虽然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得到了虏获的袁绍财物的补给,并在政治上可以丝滑地打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牌,但也只是极大地消耗了袁绍的战争潜力,并没实现拓地的目的。
而乱世之中真正的胜利其实就是在土地层面获得增量,从而助力政治、军事和经济层面的持续增长。
准确来说,官渡之战曹操更多只是解决了生存危机,使袁强曹弱的现实被调整为双方的一种均势状态,袁曹之争只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博弈阶段,而曹操要想真正实现兼并袁绍的目的还面临诸多挑战。
2.jpeg
彻底兼并袁绍集团曹操还面临诸多挑战 图源/剧照
可以说,此时的袁曹其实是处于一种均势状态,任何一方其实都有主动发动进攻的实力,比如,袁绍就曾在次年(201)的四月再次集合大军于黎阳,准备与曹操决战,只是再次被曹操打败。
假设一下,如果袁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选手,那么他还有可能逐步改变其颓势,只不过,袁绍的军事水平本来就一般,且面对的是曹操这种不世出的精英选手。
所以,此时的袁绍更多只能采取守势,只要守得好,曹操照样没辙。
建安七年(202)正月,曹操再次自官渡进击黎阳,克之。袁绍呢,根本就不能接受这种生存空间被曹操逐渐压缩的现实,所以就在郁闷情绪的作用下于当年五月吐血而亡。
只是,袁绍虽然军事能力一般,但却也能凭借其威望凝聚内部,当他去世之后,其内部就开始出现分裂的迹象,典型表现就是他那几个儿子争权。当时,审配和逢纪遵从袁绍的意愿奉袁绍的少子袁尚继承袁绍的权力,为冀州牧领邺侯兼“督四州军事”。
但是呢,袁绍长子袁谭却根本不服,于是就自号车骑将军。
袁氏这种内部的分裂其实就是袁绍一手造成的,我们看看其在官渡之战前的安排就能明白。官渡之战中,袁绍亲自统率南征大军,对于后方的留守袁绍是如此安排:以三子袁尚守冀州、中子袁熙守幽州、外甥高干守并州、青州别驾王修守青州,而长子袁谭却是跟随大军出征。
袁绍这种权力分配方案其实就已经给其身后的诸子相争的乱象埋下了伏笔。按照历史规律,袁绍只要去世,其内部必然会面临权力的重新分配,如果分配不好,就会导致内部的分裂,进而被敌方抓住机会强势兼并。
而袁绍生前的这种安排实际上是故意在给自己挖坑。
只是内部矛盾在面对外敌时还是会被暂时搁置,当曹操打败袁军,袁谭从黎阳后退时,袁尚也就及时从邺城出兵援救袁谭,虽然再次被曹操所打败,但二袁所形成的掎角之势还是让曹操一时不能得志。
于是,郭嘉就及时给曹操提建议:“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核心意思就一点,让袁氏的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坐看袁氏内耗,然后再趁势兼并。
曹操呢,也表示认同,于是就在留下贾诩守黎阳之后也就班师回许了,但是呢,本着手不落空的原则,曹操还顺手将冀州的麦子给收了,进一步弱化袁氏的战争潜力。
果然,在曹操退兵之后袁谭和袁尚马上就兵戎相见,袁谭在被袁尚打败之后就退到了平原,然后呢,袁尚又兵围平原,面对生存危机,袁谭甚至向曹操请降,请求援助,曹操呢,也再次出兵黎阳。
建安九年(204)初,曹操开白沟以为运兵、运粮通道,于四月份紧抓袁尚兵围袁谭于平原的机会由水道向邺城用兵,袁尚呢,也紧急回军,但却在邺城之外被曹操所击败,因而退往幽州。
于是,曹操就正式拿下了袁氏的军政中心邺城,曹操自为冀州牧,召袁谭。袁谭呢,肯定拒绝,于是曹操也就顺势征讨袁谭,并于次年(205)破袁谭于南皮,杀袁谭。
在袁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幽州将领也表现出了要背叛袁氏的迹象,于是,原州刺史袁熙和袁尚就逃往了辽西,曹操进而得到了青州全部及幽州的大部分。
建安十一年(206)三月,曹操又破并州刺史高干于壶口关,高干在战败之后于逃往荆州的路上被上洛县尉王琰所杀,曹操于是全部兼并了袁绍之前所有的四州之地,北方大定。
如果说官渡之战中的曹操是解决了生存问题的话,那么此时的曹操算是进一步解决了发展问题,正式成为北方军政的主导者,手拿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牌遥控天下。
3.jpeg
曹操成为北方的主导者 图源/剧照
不过,对于袁氏的残留势力曹操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袁绍和北方的乌桓有一定的渊源,早在袁绍与公孙瓒争幽州时,乌桓王踏顿就曾出兵帮助过袁绍。在灭掉公孙瓒之后,袁绍又赐踏顿及乌桓上谷大人难楼、辽东大人苏仆延、右北平大人乌延等人单于印绶,尽力拉拢。
所以,袁尚就很可能寻求乌桓的支持进而整合忠于袁氏的旧有势力进行反击。
不过呢,曹操阵营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袁尚不足为虑,如果征讨乌桓,万一刘备说动刘表袭击许都怎么办。
但郭嘉却支持曹操征讨乌桓,理由是,如果袁尚得到乌桓的援助,并整合旧有势力,那么曹操就很难消化所兼并的袁氏土地,甚至有丢失青州和冀州的风险,因此,必须灭掉袁尚兄弟,解除来自辽西的隐患。
对于刘表,郭嘉则认为,刘表应付刘备就已经足够吃力,因为,如果重用的话不能驾驭,不重用的话刘备又不会为其卖命,所以,不用担心刘表有袭击许都的勇气。
从这就能看出曹操集团的优势,其将当时参与天下竞争的重要选手基本上都研究透了,因而总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事实证明,郭嘉对刘表的认识是正确的,刘表的志向只在于坐守荆州。说实话,刘表要是有想法的话他早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就有所行动了。
建安十二年(207)七月,曹操率兵到达蓟北,然后以田畴为向导,进兵至白狼,登白狼山,与前来迎战的乌桓大战,此战,曹军大胜,斩杀乌桓王踏顿,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这里交代一点,曹操在用兵辽西之前已经开凿了平虏泉州之渠,作为远征乌桓运兵、运粮的通道。
乌桓被曹军打败之后,袁尚和袁熙就逃往了辽东,但公孙康为了不激化和曹操之间的矛盾就将这两人给斩了,以向曹操表态。
随着袁氏的残余势力被灭,曹操就实实在在地掌控了北方各州郡,在发展的路上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可见,袁氏的崩溃、灭亡并不是由官渡战败所决定的,更多还是因为袁绍没有做好内部的权力分配。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谢谢!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子玉史院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