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蔡澜亲证:邵逸夫的金劳术!兄弟扬言枪杀,邵氏帝国的辉煌与衰败

皮卷识局 · 昨天 20:47
题记:当邵逸夫指派蔡澜担任影展评审时,塞给他一盒劳力士:“拿去和其他评审联络感情。” ‘明年再多备几个爱马仕皮包。’
蔡澜,对,就是我们熟悉的蔡澜。这次他带来的并非美食游记,也不是为了立传吹捧,而是如同老友叙旧般,边饮茶边讲那些江湖过往。
1.jpeg

祖籍广东潮州的蔡澜,生于新加坡戏院的楼上,自幼浸淫于光影世界。他的父亲蔡文玄是南洋诗人,母亲则担任小学校长。14岁那年,他便在《南洋商报》发表文章展露才华。16岁远赴日本留学攻读电影专业,学成后为邵氏工作并借此机会游历多国。22岁,他选择定居香港,担任邵氏电影公司制作经理,亲历了邵氏的黄金时代。十多年后,他转投嘉禾并升任副总裁,监制了成龙的一系列经典电影。半生足迹,串联起香港影史的重要脉络。
这段人生经历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老江湖娓娓道来他混迹娱乐圈的那些风云岁月。
各位,今天我们聚焦的是他这部分量十足的作品——《在邵逸夫身边的那些年》。
2.jpeg

邵逸夫:一手遮天的老头
邵逸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只知道他是“邵氏电影”的老板,是TVB的幕后大佬,是捐钱捐到大学都叫“逸夫楼”的慈善家,那你只知道他的一半。另一半,是蔡澜笔下那个精明、节俭、爱吃、爱美女、爱控制的老头。
蔡澜说,邵逸夫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报纸,然后开始打电话。不是打给朋友,是打给公司的人,问今天的拍摄进度、演员有没有迟到、剧本改得怎么样了。你以为他是董事长,坐办公室就行?不,他是那种连厕所纸用多少都要管的老板。
有一次,蔡澜去他办公室,看到他在看一份报表,内容是“每个部门的电话费”。他指着一个数字说:“这个部门怎么打这么多电话?”蔡澜当场愣住:这也太抠了吧?
但你不能说他小气,他是那种“算得清楚”的人。他知道每一分钱花在哪儿,值不值。他不是不花钱,他是只花值得的钱。
比如拍电影,他可以砸钱请最好的摄影师、最好的布景,但演员迟到一分钟,他就能大发雷霆。蔡澜说:“他不是怕浪费钱,是怕浪费时间。”
3.jpeg

金劳与影帝:亚洲影展的暗箱游戏
“那不是亚洲影展,是亚洲医院展。”蔡澜的毒舌揭开了影坛盛会的荒诞底色。
当邵逸夫指派蔡澜担任影展评审时,塞给他一盒金老,金老就是黄金劳力士:“拿去和其他评审联络感情。”彼时二十出头的蔡澜,第一次见识到权力场看不见的艺术。
蔡澜很快摸透规则:评审给心仪作品打十分,给对手打零分就能操控赛果。自助餐也成为了人性试炼场——“那些吃不完也要多拿的评审,便可用金劳收买”。但也有硬骨头:两位台湾评审收了名表却临时反水,让邵氏奖项落空。蔡澜回忆:“六先生拍拍我的肩:‘明年多备几个爱马仕皮包。’”
4.jpeg

邵氏帝国的背后,是一群“老狐狸”
蔡澜在书里写了很多邵氏公司的“内幕”,比如高层斗争、演员争宠、剧组乱象。
有一次,一个导演拍戏拖延,邵逸夫亲自去片场,站在一边看着。导演吓得不敢休息,连饭都不敢吃。
蔡澜说:“他不是来监督,他是来施压。”
还有一次,一个女演员闹情绪,说剧本不好,拒绝拍戏。邵逸夫没说话,只是让她“休息几天”。结果这几天里,她的角色被换了,宣传也撤了,连合约都被重新审查。
蔡澜说:“他不骂人,但他让你知道谁是老板。”
这种“无声的权力”,才是最可怕的。
5.jpeg

方逸华夺权记:从歌女到影业女王
“方小姐在省钱上有一套,但我从不知道她赚过什么钱。”蔡澜的冷幽默中藏着警惕。
方逸华的崛起是邵氏权力更迭的缩影。她以歌星身份接近邵逸夫,逐渐掌控财政大权。当导演楚原想拍文艺片,她甩出账簿:“你上部戏才赚了三十七万!”楚原愤而改拍《流星蝴蝶剑》,竟创下票房神话。
她的“成本控制”近乎魔怔:水饺摊主因拒绝预制饺子被她逼走,导演张彻的爆破戏预算被砍到“炸药用面粉代替”。邵氏片场流传黑色笑话:“方小姐的魔掌伸到哪里,哪里的创意就变成账本数字。”
因为方小姐兄弟反目。蔡澜目睹了百亿家产争夺战:邵逸夫三哥邵仁枚赴东京银行,打开兄弟共管的保险箱时——地契、股票、金币不翼而飞。六先生邵逸夫早已搬空共享资产。“如果我身上还有手枪,一定一枪打死他!”邵逸夫三哥是这么说的。
6.jpeg

帝国黄昏:大佬与猫的终局
“钱给嘉禾赚去了。”当邵氏二把手邹文怀携洪金宝、成龙另立嘉禾时,邵氏人才链彻底崩断。
蔡澜洞见了邵氏衰落的必然:电视崛起时,他建议邵逸夫收购影院垄断市场,却被六先生拒绝:“地产动辄千万计算,不是我们这种一块钱一块钱赚的人玩得起的。”讽刺的是,TVB最终成为邵氏转型的救命稻草。
当蔡澜透过门缝看见邵逸夫与猫对话的孤影,一个时代已悄然落幕。官方记录六先生最终捐出了70多亿,内地建起了6013个项目,而那个在饭桌上裁决香港电影命运的人,成了被权力囚禁的困兽。
7.jpeg

蔡澜的清醒:他是个“讲故事的人”
蔡澜写这本书,不是为了纪念邵逸夫,而是为了讲一个时代。
他讲的是那个“没有AI、没有流量、没有短视频”的年代,讲的是靠剧本、靠演员、靠导演撑起的电影工业。
他讲的是一个“老头如何用一部电话控制整个娱乐圈”的故事。
他讲的是“我和他斗了几十年,还是佩服他”的感慨。
这本书不是八卦,不是回忆录,是一个老江湖对另一个老江湖的致敬。
蔡澜说:“我不喜欢他,但我尊重他。”
这句话太蔡澜了,也太真实了。
8.png

“无间过往”——蔡澜用四字点透邵氏本质。作为核心幕僚,他身处权力漩涡却保持疏离。写邵逸夫“有敬佩有审视”,写方逸华“不神化不贬损”,写兄弟反目“赤裸如刀”。
当邵氏王朝崩塌,新浪潮席卷香江,蔡澜背起行囊继续流浪。他监制成龙电影、写美食散文、玩篆刻做茶人,始终拒绝成为任何权力的囚徒。“观察者”的身份,让他比帝王活得更自由。
合上这本回忆录,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在眼前呼啸而过。邵逸夫用钢刀般的效率雕刻出电影帝国,却最终被权力反噬;邹文怀的背叛撕开温情的面纱;方逸华的崛起印证了“屠龙者终成恶龙”的定律。
而蔡澜站在历史缝隙中轻笑:大佬们的棋局终会散场,唯有人间烟火永恒。
9.jpeg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皮卷识局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