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图上,越南的轮廓像一条蜿蜒的竹龙,头部伸向与中国相连,尾部深深扎入中南半岛。越南东临南海,西接老挝和柬埔寨,北与中国接壤,南与马来西亚隔海相望,地理上毫无疑问属于东南亚。
然而,越南似乎总在努力向东亚靠拢,试图融入东亚经济文化圈。穿穿奥黛的越南姑娘,热衷于追看中国古装剧和日本动漫;越南商人,在东南亚经济共同体中打拼,却要把子女送到中国或日本留学。
这种“身在东南亚,心向东亚”的身份认同矛盾,从何而来?为何与越南谈起你们东南亚人,越南人总会跟你急眼?这到底是文化基因的召唤,还是地缘政治的投机?朋友们好,我是青衫弹史,用中国视角看世界问题。全文共3000字,请耐心阅读,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哦~谢谢!
声明:
本文独家原创,内容引用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章结尾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禁止转载盗版,谢谢~
东南亚的异乡人
越南就像一位穿着奥黛女孩,裙摆浸在湄公河三角洲的热带季风里,衣领却固执地系着汉唐衣冠的盘扣。越南一边被东南亚的热带季风吹拂着,一边伸着脖子张望北方的汉字文化圈,心里默念:我和他们不一样!
而越南与东南亚大部分国家也真的不一样。当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热烈讨论咖喱和热带海岛,大搞旅游业的时候,越南悄悄走上工业化道路,默默承接着来自东亚三国的产业转移。当印度化席卷东南亚的时候,越南默默拿出祖传的中华文化做着抵抗。
当一个中国人踏入越南,感受到的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异域风情。街头巷尾弥漫的独特香气,仿佛是一场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奇妙对话。当马来西亚人用椰浆饭搭配浓郁咖喱,泰国人用酸辣的冬阴功汤下饭时,越南人却悠然地用河粉配冰咖啡,将法式面包改良成独具特色的三明治。
越南人拒绝椰浆的厚重感,那种浓郁的热带风情似乎与其味觉系统格格不入。更排斥印度香料的浓烈,那种复杂而奔放的味道总难以在越南人的餐桌上占据主导地位。相反,越南更倾向于用鱼露和青柠构建属于自己的东亚味觉坐标系。鱼露的咸鲜,恰似东亚饮食中对鲜味的执着追求;青柠的清新,则为菜肴增添了一抹清爽的灵动,与东亚菜系注重食材本味的理念不谋而合。
每逢佳节,越南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差异愈发显著。越南人在春节时,精心挑选桃花和金桔树,将家中装点得满是喜庆与祥瑞。桃花,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好运与美好,越南人将这份寓意传承,让桃花在越南的新春绽放出别样的光彩;金桔树,则象征着吉祥如意,挂满枝头的小金桔,承载着越南人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中秋夜,越南的孩子们提着鲤鱼灯欢快游行,那灵动的鲤鱼灯,宛如夜空中跳跃的精灵,为节日增添了无尽的欢乐。这种中国化的节日仪式,让越南在东南亚显得格格不入。更有趣的是,越南人将端午节的龙舟赛改名为赛船节,看似只是名称的改变,背后却有着复杂的文化心理。越南保留了挂艾草、喝雄黄酒的习俗,仿佛在刻意与东南亚其他国家划清界限,又舍不得彻底抛弃华夏文化的基因。艾草的清香,在越南的端午时节弥漫,驱邪祈福的寓意从未改变,雄黄酒的醇厚,承载着古老的传统,成为越南人对端午独特的记忆。
首都河内的文庙至今供奉着孔子,吃饭用筷子,过节写春联,拜祖宗时烧纸钱。从汉字文化到儒家礼仪,从龙舟竞渡到中秋月饼,越南的文化基因里刻满了东亚密码,一个东南亚国家活成了东亚的模样。
历史的纠缠
公元前214年,秦灭百越,始皇帝设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其中象郡包括如今越南中部和北部地区。彼时,中原文化的种子,伴随着秦朝的统治,悄然播撒在红河流域,开启了越南与中国长达千年的文化交融篇章。
汉设交州刺史,唐立安南都护府,越南这片土地早已刻下深深的中国烙印。王勃在写下《滕王阁序》后便马不停蹄赶赴安南探亲,路途中不幸遇难,最终墓地葬在了如今的越南境内。
938年,白藤江之战的硝烟弥漫,吴权率领的越南军队如同一把利刃,斩断了越南与中国的政治隶属关系,939年,吴权称王,定都古螺,建立越南历史上首个朝代,吴朝,越南走上独立道路,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五代的混乱时期,根本无暇顾及此处。
然而,政治上的独立并没有让越南与中国的文化纽带断裂,反而让越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一种更为复杂的方式呈现出来。越南的统治者们在国内自称皇帝,建立起独立的政权体系,但面对中原王朝时,却又主动称臣纳贡,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这种外王内帝的政治架构,越南既渴望在东南亚地区彰显自己的独特地位,成为一方霸主,又难以割舍与中国千年来的文化渊源,对中原王朝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力心怀敬畏。
在这种复杂心态的驱使下,越南在文化上全面模仿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小中华情结。他们以华夏文化的传承者自居,在国内大力推行儒家思想,修建文庙,祭祀孔子和儒家圣贤,在政治制度上,越南也照搬中国的模式,设立三省六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官僚体系。
这种小中华情结,让越南在东南亚诸国中显得格格不入。他们看不起周边那些被他们视为蛮夷的国家,认为自己继承了华夏文明的正统。然而,他们又不得不承认自己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种历史的烙印,如同深深的刻痕,无法轻易抹去。正如越南史学家陈重金在《越南通史》中所言:“我们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证明自己不是中国的历史。”
向北将直面北方大国,于是越南选择向南开拓,独立后的越南国土面积扩大四倍有余,妥妥的东南亚一霸。
1884年中法战争,满清政府不败而败,失去了越南的宗主权,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开始推行去中国化政策,挑起中越矛盾。法国在殖民时代废除汉字,推行拉丁化越南文,削弱儒家教育体系,引入法式教育,在经济上切断越南与中国的传统联系,是越南如今文化上如此割裂的根源。
在这种殖民统治下,越南最终患上了文化认同与现实恐惧综合症。
文化的同根同源,造成了越南对中国内心的信任,网络上曾出现过,越南官方政府文件,直接照抄中国某地政府红头文件,一字不改,原样照发。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1986年越南革新开放,一字之差,政策也大都照抄中国,这份拿来就用的信任,恐怕也就越南了。
然而,对北方大国的现实恐惧也深深刻在越南的心中。当越南强大之后,总想着挑战北方大国的实力,争一争华夏正统。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雷霆之势,强势镇压,才能压住越南心中的躁动。
身在东南亚,越南排在前列的贸易伙伴,却都是东亚国家,越南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东亚经济圈。这种地理与经济文化上的矛盾,造就了越南的矛盾心态。
终章
法国汉学家马蒂厄曾说:“越南是一个被困在东南亚身体里的东亚灵魂。”今天的越南,站在一个文化认同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作为东盟成员国,越南积极参与东南亚区域合作。另一方面,在经济和文化上,越南与东亚的联系日益紧密。曾有学者如此评价,越南就像一碗越南米粉,汤底是汉语,配料是法语,现在又加入了日韩香料。
越南的身份认同将继续在东南亚的地理现实与东亚的文化引力之间摇摆,未来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飞速发展,向东亚引力可能也会大幅增加。既要东南亚的野,也要东亚的雅,或许是越南最现实的抉择,正如一位越南诗人所写:我们像竹子一样扎根于红河三角洲,但思想的枝叶却伸向南海彼岸的文明古国。
站在湄公河三角洲的入海口,回首再看越南,或许真正的身份认同,不在于地理标签的争夺,而在于文明韧性的锻造。毕竟,能够同时消化汉字、法语、英语三种文明基因,本就是种得天独厚的历史馈赠。
作者:青衫弹史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评论、赞赏,您的支持对我很重要~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