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 作者:丰羽
据印度媒体8月13日报道,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宣布,光辉战斗机的Mk2型已经完成了全部设计工作,正式进入原型机制造阶段。
这一型号的设计,是在印度航空发展局与斯坦公司联合主导下,经历了数年的方案优化和气动改进才确定的,最终的方案是,比Mk1更长的机身、更大的翼展,以及换装推力98千牛的GE F414发动机。
按照斯坦航空方面的说法,目前机体零部件和结构正在加工,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机体结构,随后将在年中进入总装阶段。
如果进度不再出现反复,首飞可能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实现。
根据斯坦航空的规划,首飞之后需要进行大量地面与飞行测试,包括航电系统整合、武器挂载验证、飞行包线扩展以及电子战系统调试。
这些试验往往需要3至4年,才能从原型机过渡到批量生产机型。
如果一切顺利,印度空军最快可在2030年前后接装首批Mk2。
不过考虑到战斗机研制的复杂性,以及斯坦航空的黑历史,这个计划,看看也就罢了,当不得真。
(印媒报道截图)
光辉战斗机项目与顺利这两个字向来绝缘。
该项目于1983年立项,原本是为了在90年代中期替代米格-21,但直到2001年才完成首飞,距立项已过去18年。
更尴尬的是,2001年首飞后并没有立即进入量产,而是在长达十余年的试飞和修改中反复磨擦,2013年才勉强拿到初始作战能力认证,2019年才取得最终作战能力认证,用掉了整整36年才从立项走到可全面服役的阶段。
至于拖延的原因,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印度国产卡韦里发动机因推力不足和可靠性差彻底失败,被迫换装美国GEF404;
机载雷达、飞控系统、电子战设备多次改进,很多核心模块依赖进口;
航电集成中频频出现兼容性问题,导致原型机试飞计划一推再推。
印度每隔几年就对外宣布即将首飞或设计冻结,但很快就被延误的现实打脸。
这种超长研发周期放在全球军机项目中也是极为炸裂的,毕竟这只是一款四代机。
目前来看,Mk2虽然换了更强的发动机和更大的机体,但研发模式依旧延续了光辉项目一贯的缓慢节奏。
(Mk2模型)
在这几十年的漫长研制过程中,光辉项目已经分化出多个型号。
最早服役的是Mk1,分为初始作战能力版和终极作战能力版,分别部署在第45中队和第18中队,总数约32架。
除此之外,还有少量双座教练型,主要用于飞行员换装和战术训练,不承担日常作战任务。
升级版Mk1A于2021年签下83架订单,计划在2024至2029年间交付,但从目前的进度看,大概率又要延期。
海军型号因起降性能和挂载限制,基本已被印度海军放弃。
截至目前,印度空军手里不到40架光辉可执行任务,而这些飞机从未在实战中出场,2019年印巴边境空战中,印度派出米格-21、幻影-2000和苏-30MKI,而不让光辉上阵。
今年的空战加上了阵风,其他的配置和当年如出一辙,也没有光辉的影子。
这反映了印度空军对光辉的信心不足,也说明这些飞机更多是国产化形象工程,而不是经过充分实战验证的主力战机。
(Mk1型战机)
那么,印度为什么还要继续推进Mk2呢?
印度空军确实存在换装需求,当前的中型战机主力——幻影-2000和米格-29——已接近服役寿命尾声,而对手的实力则在不断提升。
巴基斯坦的枭龙已经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再加上歼-10C在今年的空战中大发神威,印度希望自己也能有一款这样的战机。
所以Mk2不再走轻型机的路线,被定义为中型多用途战机,起码能够在尺寸上与歼-10C和枭龙同台竞争。
为此,Mk2设计了比Mk1长1米的机身,翼展更大,挂点数量增至11个,最大挂载能力达6.5吨,作战半径提升到1000公里左右,计划整合国产阿斯特拉中远程空空导弹和布拉莫斯-NG超音速反舰导弹。
在印度的设想中,Mk2将成为印度空军未来的中型机主力,要与枭龙、歼-10C、阵风一较高下,甚至是报仇雪恨。
(莫迪和Mk2模型)
但把Mk2与歼-10C摆在一起比较,一眼就能看出巨大的差距。
歼-10C自2018年起大规模服役,使用推力更大的涡扇-10B/10C发动机,配备成熟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可发射射程超过200公里的PL-15超远程空空导弹,以及高机动的PL-10近距格斗导弹。
它的航电和武器体系已经经过多年实战化演练,并融入了包括预警机、电子战机、无人机在内的完整作战网络。
而印度的Mk2即便按最乐观的时间表,也要到2030年左右才能批量交付。
而从纸面数据来看,Mk2在发动机推力、武器射程、航电融合度、数据链安全性等方面均全面落后,更别提体系作战了。
中国空军的作战体系已能做到信息先敌、火力先敌,而印度的Mk2即使成功服役,也只能是像阵风一样给歼-10C当靶子。
当然,印度恐怕不会给这样的机会,大概率还是会被当成花瓶供着。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