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高考人数突然减少7万:不是人口问题,是学历价值正在重构

认知千斤顶 · 昨天 23:55
1.jpeg

2025年高考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连续多年上涨的考生人数,不仅没突破预期的1400万,反而减少了7万多人。有人觉得“出生人口少了,考生自然少”,但这个解释站不住脚——我国出生人口下降的拐点在2017年,按18年教育周期推算,其对高考的影响要到2045年才会显现。这提前10年到来的“降温”,藏着一个更值得关注的变化:学历的价值逻辑,正在从“越高越好”转向“供需匹配”。


一、高考人数减少的真相:不是“不想考”,是“换了赛道”


今年考生减少的核心原因,不是适龄人口突然下降,而是一批学生主动放弃了“高考独木桥”,转向了另一条路——专科单独招生(春招)。


春招的优势对部分学生来说很明显:


- 录取更容易:春招面向中职、普通高中学生,竞争压力远低于高考,尤其是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更容易拿到录取通知书;
- 就业更直接:春招以专科院校为主,专业多聚焦技能型领域(如机械维修、护理、电子商务),这些专业对接市场刚需,毕业后就业率往往高于普通本科;
- 成本更低:专科三年学费约2-3万,远低于民办本科(年均2-4万),对普通家庭来说,经济压力更小。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专科单独招生报名人数同比增长15%,部分省份甚至出现“春招录取后,高三学生提前离校”的情况。这背后是学生和家长的理性选择:与其挤破头考一所普通本科,不如先掌握一门技能,尽早进入就业市场。


二、学历“祛魅”:为什么高学历不再等于高工资?


过去40年,“高学历=高收入”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这本质是“稀缺性”带来的红利。1978年,我国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生总计不足16万人,每万人中仅有1.7个大学生,高学历人才是“香饽饽”,工资自然水涨船高。


但到2024年,我国大学学历人口已超1.6亿,平均每10人就有1个大学生。当高学历不再稀缺,工资逻辑就从“学历决定”转向“供需决定”——


- 岗位需求有限:能匹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岗位(如研发、管理)增长速度,跟不上大学生毕业速度。2023年,我国本科毕业生1158万,而同期招聘市场中“本科及以上”岗位仅约800万个,供大于求导致竞争加剧;
- 技能错配明显:很多普通本科专业(如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偏重理论,缺乏实操技能,毕业生进入市场后,反而不如专科生(如汽修、电工)“上手快”。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专科生平均起薪比普通本科低10%,但就业率高出15%;
- 国际经验可鉴:欧美发达国家早已走过“学历崇拜”阶段。美国洛杉矶的管道工、电焊工月薪约4000-6000美元,超过普通大学教授(约3000-5000美元);日本的护理师、汽修工收入,与写字楼白领基本持平。当市场更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文凭”,学历自然会回归其本质价值——知识储备,而非工资标签。


三、未来10年,学历选择的3条理性逻辑


高考人数减少,本质是社会对“学历价值”的重新认知。对学生和家长来说,与其纠结“要不要考本科”,不如想清楚这3个问题:


1. 专业比学校“牌子”更重要


普通本科的“冷门专业”(如历史学、哲学),就业竞争力可能不如专科的“热门技能专业”(如口腔医学技术、工业机器人)。选择专业时,不妨参考两个指标:


- 市场需求:查看人社部发布的“紧缺职业目录”(如2023年上榜的“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养老护理员”);
- 薪资数据:通过招聘平台(如智联、BOSS直聘)查询目标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就业率,避免“听起来好听,找工作难”的专业。


2. 技能比“全日制学历”更抗跌


如果成绩不足以考上优质本科,没必要执着于“复读考本科”或“读民办本科”。专科阶段可重点做两件事:


- 练硬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如注册消防工程师、执业护士证),这些证书在就业时的“含金量”,往往超过普通本科学历;
- 专升本“精准发力”:如果想提升学历,可选择“专升本”时跨考技能型专业(如从“文秘”跨考“计算机应用”),而非单纯追求“全日制本科”的名头。


3. 终身学习比“一次高考”更关键


学历只是“入场券”,而职场竞争力靠的是“持续迭代能力”。无论是专科生还是本科生,都需要保持学习:


- 本科毕业生:别满足于“理论知识”,可通过在线课程(如Coursera、网易云课堂)补充技能(如数据分析、短视频运营),避免“高不成低不就”;
- 专科毕业生:工作后可通过“成人高考”“自考”提升学历,但重点仍是“技能+学历”双提升,而非单纯为了“洗白学历”;
- 所有人:关注行业趋势(如AI、新能源、养老产业),提前学习相关知识,避免陷入“中年危机”——真正的安全感,来自“无论环境怎么变,都有能力适应”。


结语:高考降温,是社会更成熟的信号


高考人数减少,不是“教育贬值”,而是“教育回归理性”的开始。当人们不再把“考本科”当成唯一目标,当技能和学历能各安其位,当市场能公平地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付费,这种“降温”反而是好事。


对每个个体来说,重要的不是“有没有名校文凭”,而是“有没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无论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还是通过春招学习技能,只要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持续提升能力,就不用怕被时代淘汰。


毕竟,人生从来不是“一次考试定输赢”,而是“持续奔跑者得先机”。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认知千斤顶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