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印媒放话台海不成下个乌克兰?印度称关键时刻出手显大国担当

麒元点评 · 4 小时前
一条两年前的外媒评论,忽然又冒头。导火索,是莫迪可能访华的消息传开。那篇文章的标题很冲,意思大概是:台湾不会变成下一个乌克兰,印度能发挥关键作用。
两年前的一段话,在今天被集体翻出,像一面镜子,照出印度在地区议题上那套“既想要名,又想要利”的出场方式。
1.jpeg

印度是个在殖民时代坐熬的国家,从殖民地过渡到政权更替,过程算平缓。外表平稳,内里复杂。殖民者留下的制度缝缝补补了一堆,封建遗绪也没散干净。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各邦握着一摊,中央要整合,难度摆在那儿。还有更扎心的一点,地主群体手里的农地占比很高,有观点称超过全国六成。结果就走出了两条人设:战象,巨婴。
1962年那场边境冲突,对印度的自我认知打击很重。强国叙事被戳破,刚抬头的民粹被现实压了一闷棍。更需要反思的是战略、指挥、治理的短板,这才是补课点。可情绪抢了位置,变成了记仇和抱怨。在国际舞台上,逢中国相关的议题就阴阳怪气,逮住机会就抹黑。对谈判桌,也动不动一翻脸,转身就走。多边机制里,口碑一落再落,朋友不好交,合作也难深。
2.jpeg

2023年上半年,南海方向的一场大规模演训,把很多人的注意力拉到第一岛链。联合利剑的动作,明显提升了我方的主动性。那段时间,地区秩序的博弈线上火力很足。印度这时跳到台海话题上,一眼就能看出借势的味道:摸边界、探底线、占话题高地,顺手对美西方递个眼神,表达“我能帮忙”的姿态。往后要价,话就容易说。
这套操作,不是头一回。俄乌战火点燃后,印度的身段把机会主义写在了脸上。一边扛着“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招牌,跟着美欧表达立场;另一边把俄方能源买进来,再转手卖给欧洲,账面很亮。既讨好西方市场,又维持与俄罗斯的传统联系,两头都不想得罪。频繁改口、反复试探,短期有票子进账,长期伤的是信用。动不动就背刺,今天一套明天一套,合作方记得可比你想象中更久。
再看战略规划。中国这边有清晰的路标。现代化目标,百年坐标,换班不换道,持续推进。印度那边,换届节奏里常有一句豪言,吹起一个大词,制造业崛起、科技跃升、世界工厂,什么都想要。喊归喊,落地难。十年一眨眼,人们回望,影子都没见几多。内政路线都飘,外交战略想稳也稳不住。大国不怕慢,就怕没方向。
3.jpeg

有人会问,小国为了生存四处找平衡很常见,何必苛责。印度不一样。地缘位置要紧,人口体量庞大,影响力天然在那儿。这样的角色,如果长期靠左右逢源来换资源,像把大厦建在沙堆上,外界看得透,也会逐渐提防。美国把印度拉进圈子,盯着的是制衡中国这张牌;俄罗斯愿意给面子,看重的是历史联系和现实互补。两边都没得选时,合作自然热络。一旦出现更稳的选项,或者战略重心调动,最尴尬的反而是当年跳得最欢的那位。
再回到台海这个点。台海问题是中国的家务事,外部势力没资格染指。任何借题发挥的动作,都逃不过图谋私利的计算。把台湾和乌克兰放在一个比照框里,本身就失真。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个事实早就写进了国际共识。把“不会成为下一个乌克兰”当作判断,更多是蹭热点。那句“印度能发挥关键作用”,重在抬身价,重在向外界兜售“离不开我”的叙事。台海不是谈条件的筹码,更不是谁的展示舞台。
4.jpeg

把镜头拉回印度国内,民粹的发条越拧越紧,政治叙事越需要外部对抗来加码。战象的架势,巨婴的情绪,一边积累支持,一边消耗信用。越是这样,越容易被情绪拖着走。中印边境摩擦、印巴空战的那些回合,场面上热热闹闹,结局上却给治理出了难题。情绪上头时,掌声大过理性;事后结算时,账单一项一项都是真金白银。
这回老文再被翻出,还有一层现实背景。外界传出莫迪或将访华的消息,具体行程与议题未见公开披露,一切以官方发布为准。风声一起,往年话语重新摆上台,舆论场自然热。这种时候,更需要看清套路,辨清动机。把一段话抬到民族情绪层面,容易起冲突、不易落方案。对中国这边来说,底线很清楚,原则很稳定。对话不怕,碰瓷不接。把握节奏,踏实推进,才是正道。
5.jpeg

再谈那两个标签。战象,终归是内循环情绪外溢;巨婴,终归是受挫后失衡。要成大国,靠的是稳定方向、持续治理、稳健外交。民粹可以是压力阀,不该是方向盘。
台海是红线,没人能踩。地区稳定是共识,谁也别想着拿安全当筹码。对印度这边,若真有意修复关系、推动合作,就把重心放回实处。大国的分量,不靠嘴上练出来。靠稳定的制度、清晰的方向、持久的信誉。战象和巨婴这两套外衣,短期看招风,长期看累赘。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麒元点评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