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篮球赛,打出了一个让人不敢相信的比分。
四川女篮对阵山西女篮,最后的结果是140比31。这不是什么友谊赛,是正儿八经的全运会资格赛。一场比赛,赢了对面109分。这个分数,在全运会成年组篮球比赛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比赛刚开始,四川队的李梦就拿着球往里打,造成对方犯规,罚球拿了两分。她的队友王思雨,手感热得发烫,投了三个球,进了三个。内线的韩旭,也很快拿了6分。比分一下子就拉开了,山西队那边根本反应不过来。
上半场打完,比分是76比14。光是李梦一个人,上半场就拿了18分,把整个比赛变成了她的个人表演。山西队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被完全压着打,一点办法都没有。
到了下半场,比赛的输赢早就没有悬念了。李梦打了没多久就下场休息了,教练开始让替补队员上场找找感觉。就算这样,到第三节快打完的时候,四川队的得分还是突破了100分。
这场比赛里,有一个人的数据特别显眼。
这个人就是李梦。
上场时间:18分钟
出手次数:10次
命中次数:10次
得到分数:25分
还有5个助攻和4个篮板
命中率是百分之百。只打了不到半场的时间,就拿下了这样的数据。很多人都在想,如果让李梦打满全场,她是不是能拿到40分,再加上10个助攻或者10个篮板。这样的表现,清清楚楚地告诉所有人,李梦就是现在中国女篮最厉害的锋线球员,没有之一。
打出这样的水平,国家队的主教练宫鲁鸣不可能看不见。按理说,李梦和王思雨这样的球员,进下一期国家队集训名单,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之前发生了一些事。
不久前的女篮亚洲杯,中国队的目标是拿冠军,结果最后只拿了第三名。在关键比赛里,我们输给了老对手日本队。比赛结束的时候,队里一些老队员在场边哭了,她们接受不了这个结果。从球员的个人能力到整个队伍的实力,我们本来是不应该输给日本队的。
那次失败,让主教练宫鲁鸣下定了决心,要给球队换血。他觉得,队里有些老队员的身体和状态,可能坚持不到下一届洛杉矶奥运会了。所以他制定了一个新的训练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加练”。
具体来说,就是把集训的时间拉长,再多安排一些热身赛。他的想法很简单,只有多练、多打比赛,才能让年轻球员快点成长起来,才能让整个队伍更有凝聚力,战术也能打得更熟练。接下来女篮的训练和比赛方式肯定会有很大的变化。而在这种变化里,李梦这样的球员,到底会被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中国女篮新一期的集训,计划从8月18号开始,一次就要练上三个月。这么长时间的封闭训练结束后,队员们大概能休息两个月。然后到了明年初,又要重新集合,准备后面的世界预选赛。这样的安排,对队里那些老将的身体是个巨大的考验。但反过来说,对年轻人来讲,这确实是很难得的锻炼机会。
这里就有一个让人想不通的问题了。
之前的亚洲杯,李梦根本就没进集训名单。当时宫鲁鸣教练给出的解释是,李梦有伤在身,而且很长时间没有参加系统训练了。可现在看看她在全运会上的表现,生龙活虎,一点也看不出有伤的样子。这个“因伤缺席”的理由,就有点站不住脚了。
再说说和李梦同龄的王思雨。她倒是进了名单,可结果是,几乎每场比赛都在场下坐着,眼巴巴地看着队友打。到了最关键的决胜时刻,她还被教练换下了场。这才是她赛后为什么那么不开心的真正原因。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一方面,老将们经验丰富,能力也摆在那里。另一方面,小队员的成长需要时间,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宫鲁鸣教练主导的这次长期集训,最后到底能有什么样的效果,李梦、王思雨她们在队里到底能练成什么样,我们只能等着瞧了。
很多球迷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大家看得出来,宫鲁鸣教练现在的心思,是想尽快找一批新人,特别是重点培养像张子宇这样有身高优势的年轻队员,打造一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宫家军”。
可是,像李缘、罗欣棫这些年轻队员,现在的本事,跟李梦、王思雨比起来,还差得远。很多球迷看到李梦在全运会上打得这么好,心里就更纠结了。
一些球迷觉得,既然上次国家队说李梦有伤,那她就别去参加这次高强度的集训了。不如把心思都放在全运会的比赛上,争取打出好成绩,这更有价值。像“万次投篮”这种训练模式,听着就吓人,是纯粹的苦活累活,对老将的身体是一种消耗。
但了解李梦的人都知道,在她心里,国家队的荣誉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所有人都相信,只要宫鲁鸣教练给她打一个电话,她肯定会二话不说,立刻跑去国家队报到,为队伍出自己的一份力。她就是那种愿意为女篮拼尽全力的人。
不管接下来的集训挑战有多大,也不管自己的身体会累成什么样,只要是国家需要,她就会站出来。
现在所有的问题都汇集到了一起。
一个是在赛场上证明了自己无人能敌的顶级球员。
一个是决心要更新换代、着眼未来的主教练。
一个是高强度、长时间、可能会消耗老将身体的集训计划。
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李梦到底会不会再次入选国家队?如果入选了,她在这支以年轻队员为主的新队伍里,又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这些问题的答案,现在谁也不知道。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