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美国战略专家:印度才不是中国,两者差了十万八千里

史海观复 · 昨天 20:15
1.png

阿什利·特利斯作为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资深研究员,他的观点在2024年6月的一份报告中被广泛讨论,这份报告直指印度在经济、科技和战略层面与中国存在显著距离。
这种评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这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通过哪些具体路径,逐步巩固了全球影响力。
经济规模的对比往往是评估国家实力的起点。中国在2025年上半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19.68万亿美元,这得益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持续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投资。
2.jpeg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从2010年代初的补贴政策,到2020年代的电池技术自主化,中国企业如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将成本降低30%以上,市场份额占全球60%。这种进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国家战略规划逐步实现的。
如果没有这种集中资源的能力,印度就不能在类似领域取得突破。印度经济总量在2025年仅为4.19万亿美元,虽然有增长,但增速受制于内部协调难题,导致人均收入停留在2000美元左右,无法快速拉近差距。
制造业作为经济支柱,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国家竞争力。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5%,这源于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从原材料到成品一应俱全。
3.png

以高铁为例,中国从2008年引进技术,到2015年掌握核心专利,再到2025年网络扩展至4.5万公里以上,运营速度从200公里/小时提升到350公里/小时。这种迭代过程依赖于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协作,故障率降至全球最低水平。
印度的高铁项目从2015年启动至今仍停留在规划阶段,因为土地征收和利益集团博弈导致延误,成本超支,这暴露了执行效率的瓶颈。相比中国早期制造业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印度仍多停留在组装环节,占比不足全球3%,难以形成自主生态。
科技领域的差距进一步放大了中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中国在5G和人工智能上的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首位,从2019年商用5G到2025年覆盖率达95%,基站超过200万。这背后是国家项目如“十四五”规划的推动,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
4.jpeg

例如,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准确率从80%提高到98%,通过大数据训练实现。印度虽在软件外包上有优势,但核心硬件如芯片设计自主率不足20%。教育体系的碎片化导致人才难以集中,新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的转型缓慢,效率仅为中国的70%。
中国从2000年代的科技模仿阶段,到如今的领跑者地位,得益于吸引全球人才的机制,每年工程师数量超百万,这为持续更新换代提供了支撑。
军事能力的差异也值得深思。中国已建立起自主装备体系,歼-20战斗机从2011年首飞到2025年部署超300架,通过材料迭代,隐身性能大幅提升,作战半径达2000公里。055型驱逐舰从2017年下水到形成编队,集成先进雷达系统,防空范围数百公里。
5.jpeg

这些进步通过军民融合策略实现,从原型到实战周期缩短至5年。印度依赖进口装备的模式,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其航母建造融入多国技术,整合延误,战备率仅60%。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的进口依赖,到如今国产率超90%,体现了从二代到五代装备的跨越,这不是简单复制,而是通过预算投入和研发驱动的。
历史根源为两国发展提供了不同基础。中国文明历来注重统一和务实,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代改革开放,都体现了资源整合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工业化布局,从1950年代的重工业基础,到1978年后抓住全球化机遇,成为世界工厂。
6.jpeg

这种路径选择,避免了印度独立后混合模式的困境,后者受社会分层影响,决策难以统一。中国产业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从2015年提出到2025年完成多数目标,高端装备占比升至50%,这源于高效的中央地方协作。
国际影响力是国家实力的外在体现。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从2013年启动到2025年上半年,投资规模达万亿美元,成员国超150个。
中老铁路从规划到通车仅5年,促进贸易增长20%。这种从援助到互利的转变,增强了全球话语权。
7.jpeg

如今,美国官员如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公开表示印度在全球角色有限,这进一步凸显了差距。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政策延续,影响印度出口。中国则持续深化合作,BRI投资创纪录。这些进展提醒我们,实力是话语权的根本。印度需面对内部挑战,才能寻求追赶。
这些差异并非天生,而是策略选择的产物。中国通过务实路径,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如果印度调整策略,或许能否缩小距离,这取决于是否承认现实,并专注内部改革。总之,差距的分析,能让我们更珍惜中国的发展经验,推动持续进步。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史海观复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