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最后一刻落笔,中美双方各让一步维持关系稳定

北大王勇教授 · 5 小时前
最后一刻签字,延长对华关税休战期。中美双方各让一步维持关系稳定。那么,特朗普为什么要拖到最后一刻才落笔?这对中美经贸谈判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8月12日零时的钟声还没敲响,特朗普终于在白宫签下延长对华关税休战期的行政命令,把即将到期的休战期再往后推迟90天。中方随即发布公告,同步暂停对美24%的加征关税,仅保留10%的税率。这意味着,中美双方在斯德哥尔摩谈判达成的结果终于尘埃落定。表面上看,这是一场互相让步的操作,但真正的过程,却更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心理拉锯战。
1.png

有分析认为,特朗普之所以延迟签字动机,目的就是给对手制造不确定性。他一边在镜头前说“我们等着瞧”,一边暗示中方在其他领域作出妥协,尤其是进口俄罗斯石油、农产品采购等敏感议题。这种做法的意图很明显,一方面向国内展示“我让中国让步了”,另一方面逼迫对手时刻关注美方动向,将谈判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是这一次,特朗普的筹码并没有足够撑到硬碰硬的地步。
道理很简单,关税加到145%的代价,不仅会让中国受伤,美国也得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过去几个月,美股在关税战的阴影下波动剧烈,美国CPI上涨已让普通家庭一年多花出3800美元的生活成本。制造业和农业州的抱怨声不断,特朗普不能再无视这些现实压力。而且,11月之后,留给他的政治回旋余地会更小,贸易战打到那时候,不仅经济要受累,连政治筹码也会被耗光。
相比之下,中方的反应更像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保留10%的关税,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手,而是留了一个调节阀,既满足了谈判需要,又避免让国内产业链出现大幅冲击。更重要的是,中方并没有在技术出口管制、关键产业保护等核心问题上让步,依旧保持战略定力。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不仅稳住了经贸关系,也在舆论层面掌握了主动,毕竟是中方让特朗普体面收场,而不是被逼迫屈服。
2.png

这场关税之争,还有一个被外界忽视的细节,在斯德哥尔摩会谈期间,一些可能刺激矛盾的敏感议题被悄然降温。比如,美方临时叫停了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过境”纽约的安排,推迟了与台当局的军事接触,也放缓了对华AI芯片、华为产品的出口限制表述。这些动作明显是在为谈判扫清障碍。换句话说,特朗普虽然表面强硬,实际已经在多个方向做出战术收缩,只是没有大张旗鼓承认。
从政治逻辑看,这次延长关税休战并非真正的“对华示好”,而是一次战术性喘息。特朗普需要时间稳住经济和市场情绪,中方则需要窗口期推进国内经济调整和国际布局。双方都清楚11月之前的90天是试探底线期,也是铺垫后续谈判的关键期。到那时,如果美方不能兑现更多承诺,中方完全有可能重新启动反制措施。
3.png

但也必须看到,关税只是表象,真正的角力仍在科技、金融和全球供应链的掌控权上。美方想通过市场开放和农产品贸易缩小逆差,中方则希望美方松绑高科技封锁、停止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搞脱钩。这些结构性矛盾短期难解,因此即便有这次的暂停,也只是暂时止血而非彻底休战。
更微妙的是,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共和党内部出现对关税战的质疑声,民主党也批评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反复无常”。这种内外压力让特朗普不得不在强硬姿态和现实利益之间寻找平衡。而对于中方来说,这正是可以利用的时间差,一边保持谈判,一边扩大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合作,尤其是那些对美国高压政策感到不满的国家,从而在经济与外交上争取更大主动权。
4.png

回到8月12日的那一刻,特朗普在最后关头落笔,看似掌控全局,实则是在承认现实,而中方的后退一步,表面上放松关税,实质是在争取战略缓冲。两相对照,这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消耗战,没有谁彻底赢,也没有谁完全输。只是这一次,特朗普需要一个体面的理由收场,而中方给了他这个台阶。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北大王勇教授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