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印度没有躲。直接把牌摊在桌上,掀了桌角。
美国在全世界加压,动不动就是制裁名单、二级制裁、禁止交易。很多国家敢怒不敢言,心里清楚,哪怕美国的筋骨没以前那么硬,可对小国来说,差距还在那儿。可印度就挑了个最不舒服的点,顶着风往前走。
印度的姿势一向飘忽。东边摸一把,西边点个头。俄乌冲突后,美国对俄罗斯下狠手,明确不许第三方给俄撑伞。很多国家立刻收手,贸易收缩,俄方承压。可印度没有完全退。油要用,气也要用,谈得下来,价格更低,成本更稳。站在账本上,印度说得通。买便宜油,工业喘口气,民生少涨点价,这不是坏事。
这边照顾成本,那边照顾关系。印度也没把美国彻底得罪,武器照买,场合上说两句漂亮话,站位微妙到让人看不透。外界私下里一句“看不透”,其实是对印度手里那点分寸的承认。美国和俄罗斯都没把这家伙逼到墙角,谁都不愿把它推出去。
美国放出话,要把对俄贸易的“后门”一个个堵上,据说对不配合的国家要上手段,名单里不止一个。到了7月,最后通牒的味道都出来了,印度也在其中。很多人都以为印度会先服软,毕竟传统印象里,印度讲究变通,讲究空间,讲究留后手。
结果印度绕道回击,先在WTO框架下递交了正式文件,一副不怕摊牌的态势摆上来。公开场合还画了红线。农业和乳制品,动不了。谁来都一样,非动不可,印度就动刀子。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不高,可每个字都往下压,听得出是真把这条线当命门。
谈判桌上,不只靠嗓门。印度手里也算有码。对美贸易占比没那么吓人,可印度国内市场大,美国企业也想进来分羹。你想要市场,那就坐下来掰手腕。于是,印度宣布对一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数额算得明明白白,7.25亿美元的报复性关税。这一步走出去,意思很清楚。
压力跟着就来了。媒体、行业、资本市场都在盯。有人说印度撑不住,有人猜又要在边缘打转。可那几周过去,立场没松。直到8月5日,一个细节把火烧旺了。《印度时报》写了一条动态,说印度陆军东部战区在社交平台发了一张旧报纸截图。日期是1971年8月5日,标题里那行字很刺眼——自1954年以来,美制武器价值200亿美元流入巴基斯坦。配的文案不长,那年今日,战争的酝酿,了解事实。意思很直给,提醒大家别忘了。
这一下,话就变得不只关于关税。历史被拉上了桌。评论区炸开锅,网民拍手叫好。有人说给恶霸照照镜子,也有人说这才叫有骨气。情绪是真实的。毕竟最近这些年,印度也吃了不少气。美方把不少印度商品关税抬到25%,卡能源、卡技术、卡市场,不让买俄油这事更是让印度头疼。前期印度确实做过调整,一些对俄合同放缓了,从中东补了一部分油回来,想着态度摆出来,能换点理解。可没多久,另一头的消息传来,美国要和巴基斯坦在原油上搞合作。更扎心的是,特朗普放话,未来一段时间,印度也可能从巴基斯坦买油。想想刚发生的那些边境上的磕磕碰碰,再想想水资源那件事带来的刺,哪一根都触到敏感点。
这不是经济账那么简单。关乎地缘,安全。印度的反应也就不奇怪了。驻美大使的一句话很重,25年的战略互信被一把挥掉,我们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利益上。美国在关键时刻,只会照顾自己的安排。话糙理不糙,点明了很多人心里不愿挑明的东西。
8月4日前后,印度方面还有一段表态,意思是这两年买俄油这事,也不是完全自说自话。为全球市场稳住供给这道理,彼此心知肚明。那会儿大家都担心油价失控,印度分担了一部分压力,现在反过来被指责,口味自然不好受。就像被人推着上台唱了半首戏,转头台下观众说你唱得不对味。
回到那条红线。农业和乳制品,不给碰,这不光是情绪。印度乡村根深蒂固,背后连着无数家庭饭碗。从种子、饲料到运输、冷链,每一环都脆弱。你要开放得太猛,市场一进一出,掉的不是数字,是人。印度在这一点上说话硬气,代表了内线上的焦虑,也是一种政治判断。
7.25亿美元不是天文数字,却像一个锚。锚在谈判桌上,告诉对面,这不是喊口号,是会动手的。对美国企业来说,进入印度的路径更复杂了,既要顾及规则,也要考虑印度社会对“外来冲击”的敏感。
这次印度显然有所准备。贸易占比的缓冲,国内市场的体量,替代进口的能力,再加上对美企业的刚需,这些都叠在一起,托住了底。更重要的是,政治层面的意志没有摇摆。外界原以为印度会在关键节点“打个圆场”,这次没有。
印度没有把所有话都摊开。比如和俄罗斯的能源交易,节奏是有快有慢的;比如和美国在技术、供应链上的合作,没见到一刀两断。这说明,印度不是为了硬而硬,而是把“选择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遇到压力,先看自己能不能扛,再决定让不让一步。这个姿态,跟过去的犹疑相比,更像是“我来定规则的一部分”。
美国这一边,也面临两难。一方面要推进对俄限制,维持联盟的力量感;另一方面又离不开印度这个市场和地缘角色。两头拉扯下出的牌,有时就会自相矛盾。鼓励你做市场稳定器,转身又说你不该买这个买那个。这样的节奏,让对方很难相信长期承诺。长期的信任,在这样的来回中被消耗。直到那句“25年的信任没了”被说出来,算是把积累的情绪公开了。
这场较量不止关乎两国。对很多中等体量的经济体来说,看到的是一个参照。能不能在大国博弈的风口站稳,能不能在制裁链条中保住产业,能不能把国内需求变成谈判筹码。印度给出了一版打法。未必完美,但至少证明了一件事,不表态等死不是唯一选项。你可以在规则内打回去,也可以用历史和舆论提醒对方,别把我当成软柿子。
接下来会怎样,没人敢打保票。WTO那边的程序会推进,关税清单会拉扯,企业会继续游说,媒体还会吵。军方账号会不会再发一张旧照片,也不好说。但有一点已经发生了变化。印度不再谨小慎微地遮遮掩掩,而是把自己的底线、利益和记忆,摆到了明面上。你要谈,来;你要压,也来;但别想让我不出声。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