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张雪峰"塌房"争议:是本性暴露还是舆论误读?

在野文案馆 · 5 小时前
近期,张雪峰再度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但此番焦点已非昔日“志愿填报导师”的美誉,而是一场网友戏称为“人设崩塌”的风波。那些昔日视其为升学道路上指路明灯的家长与考生,如今面对流传的视频片段,内心五味杂陈——那个镜头前曾耐心解答、循循善诱的身影,何以转瞬之间判若两人?


追溯其成名轨迹,无疑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往昔,高考志愿填报尚被众多家庭视为难以捉摸的玄妙之事,面对厚重的招生指南,无数家长手足无措之际,张雪峰携其直播节目闯入公众视野。他以直白浅显的语言剖析繁复政策,以犀利独到的见解剖析专业前景,面对镜头那端焦虑的询问,总能给出看似确凿无疑的答复。“择专业需着眼就业”、“偏远211优于一线双非”,这些满载实用主义色彩的观点,精准触及了普通家庭对“成功上岸”的深切期盼。于是,他成为了众多人心中的救命稻草,直播间的一言一语皆被视为圭臬,有人彻夜守候只为抢得指导机会,有人将其视频反复剪辑整理成笔记,甚至有家长感慨:“听君一席话,胜读孩子三年书。”


1.jpeg

然而,此番风波中的他,却仿佛脱胎换骨。流传的视频片段中,面对低分考生的咨询,他脸上的耐心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轻蔑;镜头捕捉到他吃零食的模样,那漫不经心的姿态,似乎透露出对提问者的不屑。网友直言不讳:“这哪里是昔日的‘升学导师’,简直是小人得’的写照。”更有网友翻出其过往经历——曾从事导游职业,转行高考指导后意外走红,以此质疑其“专业人设”:“或许他的能力,本就不过尔尔,只因同行太过平庸,才显得他出类拔萃。”


这场争议的焦点的聚光灯从未聚焦于专业能力。无人真正深究他推荐的院校是否合理,亦无人质疑其分析的专业前景是否精准。众人争论的,是更为感性的层面——人品。他对低分考生的区别对待,被网友尖锐指出是“唯分数论”的暴露:“在他眼中,分数低的孩子就不值得被善待吗?”那些曾被其“实用主义”所打动的人,此刻恍然大悟:原来这份实用”后,隐藏着如此直白的偏见。


当然,舆论场上总有不同的声音。支持者站出来为他辩护:“他每日需面对海量咨询,偶尔的不耐烦实属正常”;也有人认为:“他的话虽不中听,但本质仍为考生着想,总比那些模棱两可的‘心灵鸡汤’实用”;甚至有人认为,这只是断章取义的剪辑效果,“镜头之外的他或许并非如此”。这些声音如同缓冲带,让这场风波不至于演变成一边倒的“声讨大会”。


2.jpeg

3.jpeg



4.jpeg

就我个人而言,在关注张雪峰老师的过程中,能清晰感受到他对考生的支持是贯穿始终的。从早期凭借高考志愿指导直播走红时,他就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复杂的升学政策,用务实的视角分析专业前景,帮无数迷茫的考生和家长理清方向——这种支持,本质上是抓住了普通家庭对“升学公平”和“未来确定性”的迫切需求。他的走红,恰恰印证了在信息不对称的升学赛道上,考生群体太需要有人用直白、接地气的方式提供切实帮助,而他恰好填补了这份空白。

不过,面对当下的争议,更需要我们理性看待。一方面,他确实以自己的方式帮助过很多人,那些具体的志愿建议、对行业趋势的分析,至今仍对部分考生有参考价值,不能因个别片段就全盘否定其过往的努力;另一方面,他也是普通人,会有情绪波动、表达偏差,过度神化或刻意贬低,都容易偏离客观。
至于这场风波是否是其本性暴露,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有人会因这短暂的失态而彻底否定其过往的价值,有人会选择理解人性的复杂多面,有人则继续在其建议中寻找方向。但无论如何,这场争议都在警示我们:与其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不如学会自主掌舵;与其盲目追随他人的“标准答案”,不如探寻属于自己的道路。毕竟,无论是高考志愿填报,还是漫长的人生旅程,皆是如此。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在野文案馆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