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中国女篮面临抉择,关键一步需走准

真诚梦想 · 5 小时前
中国女篮这几年经历了一些起伏。最近大家一直在聊,怎么从2022年女篮世界杯的高光,变成了世界大赛上越来越不理想的成绩。这事儿,不是一个简单的“运气不好”能解释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一直关注这支队伍,每次看女篮的比赛,都能感受到姑娘们的拼劲,但那些藏在表面之下的隐忧,也很明显。
中国女篮的长盛不衰,归根结底是一场接力赛。想让这支队伍一直强大,关键得有新鲜血液不断补充。可现在让我最担心的就是后备人才的培养出了大问题。年轻球员没能接上班,导致国家队一旦主力状态下滑,根本没人能顶上来。这种断层感,每次在比赛压力下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1.jpeg

还能看到另一个问题,队伍只盯着眼前的小利益,吃着“老本”,对真正的长远发展和趋势变化缺乏预判。女篮,原本应该是最讲究团队和战术创新的项目。可是现在,不新鲜的套路一遍一遍用。别人变换打法的时候,我们还在原地绕圈,失去了该有的冲劲儿。
真的得说,国际主流打法发展地太快了。我们却在原地踏步,没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战术思路和训练方式。包括训练理念在内,应该与世界接轨,勇于尝新。可实际情况就是,很多方式还是二三十年前那一套。现在看美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打法,节奏快,机动性强,团队协作默契,谁不动心啊?
2.jpeg

想起一句老话,“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放到中国女篮身上,主教练的选人用人问题也很要紧。宫鲁鸣教练确实有些功底,经验丰富,风格鲜明,讲究“三从一大”那种刻苦训练,注重带队氛围,这些都是他的优点。我在这个篮球变化极快的年代,过于讲经验和守成,是行不通的。宫帅太容易陷入自己的执教套路,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反而显得跟不上节奏。
3.jpeg

说到选人,真正的问题是,年轻球员在队里往往没获得足够机会,管理层对他们的包容和试错太少。新老交接换得慢,就很容易养成板凳深度不够、阵容适配单一的毛病。有时候打到关键时刻,老队员能力状态都下滑了,可你还得捏着鼻子硬用她们,因为实在找不到更年轻、能力足够的替代人选。像杨力维、李缘、潘臻琦、张茹这些球员,年纪也都不算小了。现在再硬扛大赛,说实话,对她们也是不小的消耗。
我一直觉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中国女篮这几年用人上的“疑”太多了。没有给新人足够信任。反过来功能性球员储备不足。每当遇到风格不一样的对手时,变招的余地少,哪怕教练有思路,球员跟不上了也没用。国家队主力一旦伤病,全部体系就崩掉。没人顶上,整个团队就变得被动。
要破局,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彻底重组国家队。我非常认同眼下这条路必须走到底,不做形式上的修修补补。首先该重新慎重思考主教练的人选。宫鲁鸣年纪大了,执教方式不适应当下了。可以借鉴下像李笋南那样的年轻主教练,执教水平高,思路活,能结合国际新趋势和中国队的特色,带出一支全新面貌的女篮。
更重要的,是打破老旧的选人和用人模式。流于保守的用人思路让很多有技术、有冲劲的年轻球员被拒之门外。其实中国女篮并不缺人才,就是缺少给这些人平台和时间去成长。不怕新手犯错,就怕一直盯着老将不放,耽误了新生代成长的最好窗口期。给年轻人压担子,把选拔标准放宽一点,支持那些有潜力、有特色的女孩进队试试。只有侵润式地吸收新鲜血液,队伍才有弹性,才经得起大风大浪。
我甚至觉得,实现长盛不衰,得指望真正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要大力选拔青年才俊,还要在训练、比赛、心理建设等各环节强化“未来感”。过去那套圈养式、封闭式训练,我认为早就不合时宜了。应该多一些开放式交流,跟世界高水平球队和俱乐部建立更直接的交流通道。让中国女篮的选手们获得积累国际大赛经验、适应不同风格球队的机会。
最后想说,不管怎样,中国女篮的精神一直在。现在的困局更像是在提醒我们:时代给了这支队伍提问的机会,也要求我们必须找到更新、更有效的答案。我始终相信,只要做出该有的改变,把目光放长远,把新老交替做得更自然,摒弃保守和自满,中国女篮迟早会卷土重来。
官方资料来源可参考:中国篮协官网、《中国篮球》杂志、新华社女篮专题报道。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真诚梦想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