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中美第三轮谈判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5月,在日内瓦谈出了共识,定了协商解决问题的基调;6月,在伦敦谈出了框架,确定了之后的议题是什么。
那7月的斯德哥尔摩磋商,谈的就是细节了。
我们这边带队的,是副总理何立峰。
美国那边带头的,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可以说级别都是很高的。
第一个放在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延期。
5月日内瓦谈判,我们确定了双方的关税战先停火90天,那到8月12日就到期了,关税会自动回弹至离谱的超过100%(5月的会谈后,美方取消了共计91%的加征关税,中方相应取消了91%的反制关税;美方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中方也相应暂停实施24%的反制关税。)
所以为了让谈判更好的进行,必然要解决的就是期限问题,根据外媒的报告,延期几乎是必然。
不过除了期限问题,其他的谈判细节任何人都不清楚。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首日5.5小时的激烈博弈后,双方都没有发表声明。
不发表声明,说明这次的谈判就不再是定调子和定框架,真的开始博弈核心利益点了。
除了关税那些具体的数字之外,芯片、稀土、关税、石油,甚至TikTok都是重点。
在谈判之前,美国攻略了很多国家。
日本、欧盟、越南、印尼、菲律宾,都和美国谈好了贸易协定,而且从场面上来看,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美国通过霸权胁迫获得了条款优势。
所以一些美国媒体觉得,中国在应对特朗普发起的全球关税战面前,比较孤军奋战,缺乏同盟军。
不过咱们国家不一样,我们「武器和准备」都更充足一点。
就如同副总理何立峰强调的那样,我们是“带着诚意,守住底线”,诚意,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底线,那就需要硬实力的来支撑了。
第一,稀土。
这不用多说了,没了稀土供应,美国包括汽车、军工等许多领域的产业将面临停摆。
而稀土我们并不是单纯的控制了矿,而是拥有一整套全球独一无二的冶炼加工技术,短期内不会有任何国家有能力模仿,包括美国。
甚至由于先发优势和市场绝对控制力,我们能让任何试图重构稀土产业链的国家遭遇价格风暴,从而放弃追赶。
第二,规模。
中国的市场规模太大了,除了美国就是中国排第二。
美国不和中国做生意,中国肯定会受到影响,不过我们的承受能力更强;而美国本身就面临制造空心化等问题,出口市场如果波动美国的抗压能力其实是更弱的。
一个经典的数据就是,哪怕有贸易战的冲击,我们上半年的GDP增速是5.3%,而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反而是下降了0.5%(美国二季度数据还没出)。
第三,国际市场。
特朗普这波多少有点慈禧太后当年的神韵了,是直接对几乎所有邦交国开启了贸易战。
这种不确定性,中国自然就可以补位。
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增速是13%,东盟合在一起从中国的进口总量甚至超越了美国;我们对欧盟的出口也增加了6.6%;至于拉美、中东、非洲,虽然这些市场没有那么大,但他们对中国商品的进口增速也都是两位数。
什么意思呢?
特朗普开了第一枪,但局面不一定按美国预想的走。
美国市场重要,但又没那么重要,我们不出口美国,自然有其他地方消化中国全球第一的产能。
有这三张底牌在,那中国代表团在谈判桌上博弈的底气就会强。
那站在美国的角度,有什么考量呢?
首先,美国中期选举要来了。
美国对外政策的特色,就是经常要为国内政治服务。
第三轮会谈肯定整体释放的信号是正面的,一方面美国可以避免8月停战到期带来的供应链冲击,另一方面可以把「稳中向好」作为内部宣传的角度。
其次,美国喜欢夹私货。
第三次会谈的这个地方很有意思,瑞典。
瑞典是传统中立国家,不过这些年和北约的关系越来越密,甚至借着俄乌冲突直接加入了北约。
按照美国曾经的习惯性操作,各种地缘博弈也往往会和贸易博弈夹杂在一起。
所以美国有分析机构说,美国代表团肯定会把俄乌冲突、伊朗制裁等议题纳入谈判。
比如要求中国不再从俄罗斯和伊朗购买石油,那这就要看具体的谈判结果了。
那各位大佬觉得,这次谈判的走向会是如何呢?
欢迎留下你的看法。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