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就在你以为这场印巴冲突的“真相”已经被媒体和舆论牢牢绑架之时,印度选择在2025年8月9日,以一种几乎像是在演戏的节奏,将全世界震醒三秒钟。印度空军参谋长辛格在班加罗尔的一场军事讲座上,干脆粗暴地说:“我们确认至少击落五架巴基斯坦战斗机,并击落了一架可能是电子情报机或预警机的大型飞机。”然后补上一句“这是我们能透露的有史以来最远地对空战击落记录,300公里。”于是掌声雷动。听起来像极了大片的导演对最后镜头的高潮构建。
这句“最远距离纪录”,并不仅仅是技术炫耀,它是一记厚重的认知操控。等到全世界都相信了另一边的说法,印度才冷不防来一句“不,是我们打下去的”。这操作,简直有点“你认,我也认”的双重否认反讽。谁还能相信,三个月的沉默,会隐藏多少底牌?这场叫“Operation Sindoor”的行动,直到8月才被正式冠以意义;这份宣告,不是战后立刻发布,而是“哑忍”了90天的“沉淀酝酿”,让人不得不怀疑,这背后,是不是早已准备好的“认知战一锤”。
更要命的是,这一切“成就”,竟是靠S-400防空系统“一个系统扛起来”的,“game-changer”三个字甩得潇洒至极,一秒钟扭转了技术话语权。S-400,这个早在2024年演习中就曾“击落”80%“来犯目标”的防空系统,用在冲突中,就是现实版“我为国产代言”。至于被击落的,巴方啥型号也没公布,连F-16也只是“可能”存活于另一个机库里被打中两秒钟的剧情镜头。参谋长说“好像夜班机库里F-16受伤了”。到底是新闻里新闻,还是一个精心剪辑的片段?旁听者鼓掌时,他清了清嗓子,观众却拍得更猛。
相比之下,特朗普可轻松多了。他曾在停火后,大言不惭地说:“五架,四架或五架被击落……我认为其实是五架。”这一“糊弄中带真话”的风格,可谓“全民梗”。反正特朗普说,就好像是“特朗普版认知入侵”:谁信谁倒霉。印度反对派立刻转载:“莫迪,5架飞机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国家民众有知情权!”一石激起千层浪:民主社会的监督与舆论力量,立刻推到台前。
这种“0:5”梗,不仅是数字游戏,也是对舆论节奏的精妙控制。巴方当时1小时宣布击下6架,印度90天后宣布击下5架,竟然还能演出“战后再宣讲胜利”的剧情。现在看来,不是0:5,而是0:6?数字自带讽刺意味:你先吹了6架,我迟到90天回应5架,到底是你在讽刺谁?是戏里的谁在笑场?
这不仅是打脸特朗普,谁的胜利宣言更“权威”?特朗普说是他促成停火,5架被击落;印度参谋长说,是S-400造成的打击,巴基斯坦自己受不了才停火。两种“赢学”在同一场对峙里交织,一边是“文治武功”,一边是“军事决心”,一边是贸易制裁,一边是话语权硬实力。莫迪与特朗普,看似亲密握手,实则背后一场“谁的话语权更硬”的暗战。印度并没有提特朗普这份功劳;特朗普也没等印度跟他抢光环,这种博弈,比战场更复杂。
最后,我们还是要问:这真是胜利还是一场演出?认知战比武器更危险,你信了就是输。印度沉默三个月,一句“我们击落了”顶过所有质疑;巴基斯坦喊“12架印度飞机”时,全世界都看着;现在,印度只需一句“5架巴战机”就够掀起全球舆论地震。你信了,就是完成一次认知制胜,哪怕地面武器根本未必证明这一点。
所以,收好自己的“有知情权”的要求。战争的胜利,不应来自操控;认知战,才最可怕。全世界看戏的同时,也要提醒自己:真相,不是等一个演讲,也不是三个月后的“正式发布”。它应该是透明、可核查的;而不是一个技术名词加一个冷场沉默就能打包送出的“史上纪录”。别被“300公里”挂住眼睛,那只是数字的幻术,大戏还在继续,你看到了未必是真的。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