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被盲目自信毁了一生的高晓攀:得意于相声,落魄于相声

自强不息天空hH9 · 昨天 13:23
保定出来的高晓攀,曾经火到让人看不到天花板
1.jpeg

他穿梭街头角落也没半点明星架子
高晓攀不是生在城里,他是保定人,父母普通。他小时候为了多挣一口饭钱,在街边推着小车卖食品。很多天他只吃泡面,还去工地刷油漆。有些夜晚,他搬着板凳坐在路边,想着以后能混出个人样。
他十几岁开始学相声,练得手掌磨出茧。他跟冯宝华学了两年,后面又拜冯春岭,师父说他发音条件不占优势,但手劲耐力足,这一点谁看都清楚。
高晓攀干过婚礼主持,干过超市小工,每份工作都撑不了多久。他用这些钱维持生活,还有点时间自己练段子。那个时候看到别的年轻人上台,他只能在角落听。
2.jpeg

自嘻哈包袱铺成立那年,高晓攀还算不上头牌。他拉了五六个朋友,在朝阳区小茶馆里第一天现场,没卖出三十张票。桌上的茶水都让人喝光了,观众留下来,觉得他笑点太死板。团队差点直接散摊。
2009年,他上湖南卫视元宵喜乐会搞了个短节目,带着队的人气才有点涨。那一年还去了电视剧剧组客串,慢慢得到业界关注,一年后戏路多了几条。
3.jpeg

到2011年,全国的相声粉丝开始知道这群人。高晓攀领着队伍去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办专场,门票第一次卖到饱和。2012年参加CCTV电视相声大赛,拿了金奖。团队人数翻好几倍,他带人去全国做巡演,成员里有很多二十出头的新人。他们在交道口、安贞、五棵松、西直门都搞了剧场。
团队一年演出场次超过一千场。嘻哈包袱铺变成北京相声圈最活跃的小团体。高晓攀自己拿到东方十大笑星,连续三年评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新锐人物。他的相声加入许多现代话题,观众觉得有新鲜感。
2015年春,他第一次上中央电视台春晚,演了小品《小棉袄》。团队获得A轮融资,开始在国外巡演。那阵子他风头正盛,每个月媒体都在报道他新作品。团内成员说他带人很直接,排练也不讲究程序,觉得只要能演出就好。
4.jpeg

嘻哈包袱铺最强一年是2015年,交道口剧场正式开张。这一年高晓攀试图扩大品牌,他自己参与电影和话剧。2016年他主演的电影正式点映,网上点击量高。他的作品开始掺杂流行元素,例如加入说唱片段,目标是吸引更年轻的观众。
2017年1月,他和尤宪超在春晚上合作了相声《姥说》。那年他有两部电影上映,票房勉强过关。2018年做相声选秀节目嘉宾,在东方卫视点评新选手,节目现场观众意见很分散,效果普通。
嘻哈包袱铺的剧场在北京顶端城区分布,团队成员变成将近百人规模。一年累计演出场达上千场。观众里大学生占大多数,他们觉得高晓攀的团队可以带动新风气。
5.jpeg

2014年初,团队出现大规模人员出走。三十多名演员同时离开,包括团队主力侯振鹏、陈印泉。团队损失后,他补新人继续演,却再也没有之前的气氛,观众现场反应平淡,票务没能回涨。
影响开始扩散,团队一度被传要解散。他在社交平台说一切正常,但不少人觉得他精神状态不稳定,还有新闻说他可能患有精神病。他没采访媒体,专心排练,每个周末连着上台。
2019年,团队剧场承受经营压力,2020年疫情停演,演出次数锐减。剧场关门传闻不断,他反复否认,马上有计划新开三家剧场。成员继续流失,团内工作风气变了,观众感觉不一样。
2021年他参与电影《革命者》,演出反响普通。2023年和尤宪超做全国巡演,多数场次票房平稳,有些新剧场观众减少。
高晓攀开始在相声里尝试说唱、互联网梗,但业内评价他的传统基本功漏洞明显,观众大多不认可这种风格。很多老观众就不买新票了,他自己也没改变排练方式。
他没有想清楚团队问题,经常归因于外部条件。旁人建议加强基本功,他觉得是批评,社交平台少发活动。媒体报道他在街头卖草莓,合影要买两盒,成了很多人的谈资。他仍然每年带团队演上千场,但个人闪光点不如记忆中。
高晓攀坚持认为相声需要创新,他没承认下滑。团队尚在运营,演出数据还在稳定,一些地方偶尔有新演员加入,也只有这点变化。
他离开德云社后,发展轨迹跟不少同行很像。早期能吃苦,能刷油漆做兼职。后来成功后守不住节奏。业内更愿评价他是个反面教材。
2010年至2015年,他经历了一段剧烈的上升期,这一时期团队人数和演出场次数据大范围增长。
团队目前每年演出数量维持在1000场上下,剧场分布在北京多个城区。
团队主要成员年龄集中在20至30岁之间,后续新人流入频率逐年下降。
他的相声作品点击量排在新生团队前列,但现场票房没有特殊提升。
高晓攀的未来很难有新的变动,他现在在北京持续运营团队,个人曝光靠街头小活动。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自强不息天空hH9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