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攀的“嘻哈包袱铺”,还记得那些年一票青年相声演员在小剧场嗑段子的热闹场面吗?如今这家曾经几乎刷爆北京文娱圈的团队,却陷入“成员流失、票房下滑”的困局,成为圈内饭局上的槽点。“高晓攀街头卖草莓”这样的话题,竟然能在社交平台冲上热搜。这剧情,你想过吗?
回望巅峰:从街头刷油漆到春晚露脸
先扒扒高晓攀的底子。85年出生在保定,十四岁就拜师学相声,专业院校出身,短暂进过德云社。最败家时靠刷油漆、主持婚礼填肚子,但一心扑在相声上,那股劲儿属实不假。2008年,他拉起嘻哈包袱铺,一开始就是几个人在茶馆嗑段子。2009年有了点起色,上湖南卫视聚光灯,摘了新人奖;后头几年奖项不断,团队越做越大,小剧场遍地开花,成员近百,年演出上千场。2015年,央视春晚小品,A轮融资,出国巡演……这些数据,确实把他送进了新一代相声网红。
你还记得那年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国庆专场吗?全场爆满,评论区几十万条留言,粉丝直呼“年少就该有拼劲儿”。
热度过后:“塌房”与自信一线隔
但最刺激的瓜——团队成员集体出走,在2014年炸裂。三十多位演员带着骨干角色突然集体辞职,交道口和安贞两地演出都停了。那阵子,媒体直接喊话:“嘻哈包袱铺要散伙了!”有人说高晓攀高估了自己,总认为“我是灵魂,团队靠我就行”,直接补新人顶上线,但新阵容票房拉垮,观众冷落,口碑高开低走。
还有人觉得,“骨干流失哪能不伤元气?高晓攀根本没认真反思问题,错失拉回信任的最佳时机。”
更关键的是,后续高晓攀频繁公开秀创新,拼命加流行、说唱等新鲜元素,却总被吐槽“基本功不扎实,话糟糕”。业内评价从“鬼才”变成“小聪明”,连粉丝都直言“不如早年每一句都走心的段子”。
相声这碗饭,原本是“师徒传承+厚积薄发”,可高晓攀反倒更像一头扎进短平快的流量漩涡。
多方声音碰撞:是创新,还是脱离?
有人说,“他就是太自负,没看清自己的天花板”。还有粉丝表态,“没有高晓攀,嘻哈包袱铺也不会有当年的热度!”但不喜欢他的观众则表示,“革新可以,但基本功不能糊弄,失去观众,是因为信任丢了。”甚至圈内同行建议:“别忙着扩张、上融资,先把技艺磨扎实,不然就是空中楼阁。”
对比下德云社出走的其他演员,有人转型综艺、有人回归小舞台,总能靠扎实手艺找到位置。高晓攀呢?舞台继续在,但粉丝的黏性和圈子的认可,肉眼可见地塌方了。
细节再放大:街头草莓与网络“旧闻”
最扎心的名场面,是高晓攀被拍到在街边卖草莓。合影还要买两盒,这事瞬间在网上发酵,评论区又是“当年风光无限,如今靠草莓维持曝光”。有人说,“这也算接地气吧?”也有人调侃,“春晚红人沦为草莓小贩”。你细品这场景,是不是有种“造化弄人”感?
细节控的读者可能还记得,团队剧场关门传闻、高晓攀直播回应,信誓旦旦要新开三家剧场,但是实际情况呢?影响力一再缩水,每年演出虽然仍超千场,但几乎成了“流水线表演”,圈内再难见他带来的新惊喜。
过往对比现在:得意与失意的两面
对比他早年刷油漆、主持婚礼,一路打拼上春晚、拿金奖,谁料现在却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曾经的韧劲和野心,是否被成功冲淡?有人觉得是“外部压力大,竞争太狠”,他本人也常把问题归咎外部环境,忽略了技术和管理的短板。可圈内老前辈都提醒:“无论多红,基本功和团队管理是命脉。”
高晓攀坚持“相声创新”,在节目里公开力挺新元素,却被吐槽套路化、台风僵硬,观众不买账。故事到这儿,也算行业的一面镜子:太飘太快,难以持久。
结尾抛钩:你怎么看这场“塌房”?
高晓攀的经历是不是也让你想起娱乐圈的那些“曾经风光,如今掉队”的老故事?创新和传承,团队和个人,这些矛盾你觉得该怎么取舍?如果是你管理这样的团队,会怎么应对集体出走的危机?
你还记得他最燃的舞台和最扎心的“草莓事件”吗?留言区聊聊你的看法,一起吃瓜八卦,关注我,解锁更多圈内内幕!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