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三轮经贸磋商首日连谈了5个多小时,在此期间,美方先对华后退两步,释放了一定诚意,但让人疑惑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特朗普却否认主动访华。那么,美国为何对华两次退让?特朗普又为何急忙撇清“主动访华”的意图?
当地时间7月28日,中美经济问题最为核心的第三轮经贸会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罗森巴德大楼召开,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与中方高层率团谈判。会谈第一天,双方持续磋商超过五个小时。而在此之际,美方先后做出了两项关键退让,而就在谈判进行之际,特朗普却在苏格兰记者会上强调“若无邀请,绝不主动访华”,进一步为本就复杂的谈判增添了更多变数。
首先,美方的第一次退让,体现在谈判临开场前的技术出口管制暂停。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多名知情人士报道,特朗普政府已下令美国商务部暂停对中国高端科技产品的新出口限制,尤其是原定于7月对英伟达H20 AI芯片实施的禁令被解除,此举显然为了避免与谈判进程相冲突,并为两国元首可能的会晤扫清障碍。在谈判环境中,技术出口限制,一度是美国紧逼中国的主要杠杆,暂停该限制不仅释放出缓和信号,也在实质上为与中方深化对话留出了空间。
美方的第二次退让,则是推动以波音为代表的高规格企业代表团访华,并与中方展开商业对话。外媒报道称,这支代表团将涵盖制造、半导体、能源等多个关键行业,部分成员已获得政府高级别背书。显然,美方意图借由“商业先行”,缓解中方对美政冷经热的不信任情绪,为未来的高层战略对话营造“合作氛围”。尤其是波音,此前因地缘政治与技术审查,在中国市场持续受挫,如今重新敲门,背后更是美方希望重启经贸信任的标志动作。
有分析认为,美方这两步“后退”背后,既有技术与市场层面的考量,也与美国政治日程和选举利益密切相关。首先,美方担忧若再次对华实施新限制,将彻底破坏谈判信任基础,并引发中国更强烈的反制;其次,特朗普正寻求在年底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或其他多边场合与中国领导人“面对面”,无论是出于外交需求还是政治包装,都需要在谈判层面制造一个“可控且积极”的环境。
然而,就在外界聚焦美方一系列“退让”举动之际,当地时间28日,特朗普却公开表态,称自己“无意主动访华,并补充道,若非中方正式邀请,他并不感兴趣前往中国”。这一表态与谈判场合的操作性退让看似自相矛盾,却在另一个层面彰显出其对政治风险的敏感,一方面,他需要营造愿意与中国对话的形象。另一方面,特朗普又必须向国内鹰派阵营和选民证明,其对华政策并不软弱,在主动访华问题上保持战略自主,避免被批评为“对华过于示好”。
中方对此的回应,则显得更为沉稳与有度。中国商务部和外交部发言人双双表态,欢迎务实进展,重申谈判须基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坚守不搞无原则妥协的底线。正如中方所说,中美磋商机制的作用要得到充分发挥,任何协议都应落实两国元首6月5日通话达成的重要共识。
而《人民日报》评论更直指要“磋商有底线,合作有原则”,强调中方“诚意不等于无原则的妥协”,这是对美方两次退让能否兑现的现实性检验。当前,中美连谈5个多小时的“马拉松”式博弈,还在继续。未来的焦点不仅在于“如何延长90天休战”,更在于“如何为长期合作筑基”。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