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高考已经基本上结束了,可还有一些家长因为孩子没能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或没能录到理想的学校而沉浸在懊悔自责中,不能自拔。他总会觉得自己为孩子的付出太大了,不应该是这样的结果。
有一个终极的问题,就是我们鸡娃的所有的努力到底有没有用?我先说我的结论,我觉得其实孩子就特别像是水果,有的孩子是西瓜,有的孩子是苹果,高考的时候,却只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标准那就是比大小,如果说你的孩子是一个苹果,那么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基本上不可能拼得过西瓜。
但是,一旦你踏入社会了,你就会发现社会上就不再是单纯的比大小了。有人喜欢甜的,有人喜欢酸的,有人喜欢水多的,有人喜欢水少的,有人喜欢颜色鲜艳的,有人喜欢皮儿薄的。所以我觉得其实教育的本质,是应该找到你家的水果的特色。
但很可悲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多数的家长都过多的重视,投入过多的精力,就想把水果的个头儿给养大。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其实我们投入的所有的金钱精力,我们买的学区房,我们上的各种课外辅导班,只能把孩子从一个苹果养成一个大点儿的苹果,但是有的时候对于苹果来说大点儿其实作用也不大,而且也拼不过西瓜。
感觉是不是挺残酷的。再直白一点其实高考百分之八十以上就是在拼智商。
作为家长我们怎么样去看待智商这件事情呢?
说说我邻居家的孩子的经历。他高中的时候是一个理科生,那个时候都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都在鼓励学理,他说他选了理以后,发现自己文科思维很强,但数理思维很弱。他把几乎所有的课外时间全都拿来学数学了,因为他的英语和语文只需要上课简单听听讲就完了,课外一点都不用看,结果是英语和语文每次考试都特别好,但是数学天天补,天天自己加练也很难考一个高分。
为了补数学,我每天晚自习10点回到屋以后别人睡觉我自己再加练一套模拟卷,整整一套模拟卷,那简直就是魔鬼训练啊,就这样那年高考数学勉强考到129分,回想起来其实这种恶补也是一件投入产出比非常低的事情。
他再观察观察其他同学,就是班里很多学习特别认真,特别努力的人,但最终也考不了太高的分,反而有那种看似随便搞一搞就是考得很好的,为什么呢?无他,其实就是智商差异。大家必须承认这个智商差异。智商的差异是决定高考成绩的非常重要的要素。
但是我再延伸一下。就是高考结束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而真正的人生其实我们就完全可以不去像高考一样比大小了。
还拿邻居家的孩子来举例,他说他毕业后干得是一个理科生的工作,每天需要做一些统计分析,要经常与数字打交道。虽然这份工作很光鲜,收入也很可观,但他却干得很累,往往需要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才能把同样的工作干好。后来他辞职了,变成了一个文字工作者。他说现在靠写稿子靠一张嘴来生存,说白了就是靠语文能力来生存。他觉得工作很有意思,感觉如鱼得水。
说这么多就想告诉大家,不要过分执迷于高考成绩,只要努力了,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那都是必然的结果,我们要正视它。高考只是开始,不能决定人生。
最后总结一句,就是对于我们的下一代,其实比大小模式的性价比已经越来越低了,而找特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你实在找不到这个下一代的闪光点,我认为其实即使你放任其自由生长,也比强迫他去练习比大小的能力更好。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