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关税战硝烟渐散,人工智能领域的无声战争已悄然打响。
2025年盛夏,中美在斯德哥尔摩谈判桌延长关税休战的同时,却背靠背发布了针锋相对的AI全球易战降温,技术战升温——这已成为当前中美博弈最鲜明的注脚。未来一年,两国关系将如何演变?三大关键趋势已然浮出水面。
趋势一:贸易摩擦进入“边打边谈”新常态
中美经贸谈判上演“三城记”:5月日内瓦、6月伦敦、7月斯德哥尔摩。密集磋商带来实质进展——关税休战协议成功延长,避免了8月12日可能爆发的关税大战。
表面缓和:美国暂停24%额外关税,中国取消部分反制措施,金融市场应声反弹。
水下暗礁:美方保留政策灵活性,威胁对中国进口俄罗斯能源征收100%“二级制裁”关税;中方手握稀土磁体出口管制等关键筹码。
未来走向:全面贸易战风险降低,但“边打边谈”成常态。核心博弈将围绕高科技产品关税、能源进口限制等展开,乐观预测双边关税或降至60%左右。
趋势二:技术“铁幕”加速落下,AI成主战场
贸易硝烟未散尽,科技冷战已白热化。7月,中美几乎同步亮出AI战略底牌,路线差异鲜明:
美国的“小院高墙”:
* 定位中国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
* 强化出口管制、技术封锁
* 推动“民主科技联盟”围堵
* GPT-4、Claude等主流模型坚持**闭源黑箱**
中国的“开源共享”:
* 华为、百度开放昇腾硬件等核心技术
* 倡导“公平普惠、开放合作”全球治理
* 重点助力发展中国家AI应用
* 主推开源路线争取国际认同
谷歌前CEO施密特直言:“中国主要的领先模型都是开源的,而美国的都是闭源的”。这种根本差异,正将全球科技生态推向两条平行轨道。
趋势三:全球规则体系面临重构
中美角力已超越双边范畴,正在三条战线重塑国际秩序:
1. 能源战线:美国将石油贸易武器化,中国强硬回应“能源采购是主权权利”。
2. 供应链战线:美国推进“友岸外包”(芯片联盟、光刻机限售),中国以稀土管控反制。
3. 规则制定战线:美国依托G7、OECD制定西方标准;中国通过联合国机构(如国际电信联盟)推动包容性治理。
这场规则之争,本质是“技术霸权”与“发展共享”两种理念的碰撞。美专家佐丁在《中国日报》点破:中国方案“更具包容性”,而美国政策充满“零和博弈思维”。
未来一年的关键变量
1. 90天观察期:延长的关税休战是脆弱的喘息期,任何意外都可能打破平衡。
2. 美国大选前哨战:选情变化将极大影响美对华政策温度。
3. 技术突破临界点:哪方能在AI、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将获得巨大战略优势。
4. 全球南方站队:发展中国家在两大体系间的选择,将决定未来格局。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常押着相似的韵脚。一边是延长关税休战带来的短暂缓和,一边是AI领域日益清晰的阵营对立。美国筑起“小院高墙”,中国铺设“开源之路”,全球产业链正在分裂。
诺贝尔奖得主辛顿的警告犹在耳边:当硅基智能加速进化,人类最大的讽刺或许是—最强大的两个碳基文明体,仍在用20世纪的剧本解读21世纪的棋局。
未来一年,中美关系的每一次落子,都在为21世纪中期的世界秩序埋下伏笔。危险与转机,尽在方寸之间。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