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2025 年高考最残酷的现实:本科高校剩余大量名额,家长却不敢报考

高等教育文摘 · 昨天 14:44
当广东教育考试院把本科线一刀砍下 25 分时,湛江科技学院的招生老师正对着电脑屏幕发呆 —— 缺额 6091 人的数字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人指尖发麻。
这场被称为 "史上最松录取" 的 2025 年高考,最终演变成荒诞剧:一边是高校挥舞着降分大旗喊 "来啊来啊",一边是家长攥着志愿表默念 "可不敢可不敢"。
30000 元的学费像道无形的结界,把无数渴望本科文凭的家庭挡在了门外。
1.jpeg



一、降分如割肉,缺额仍如山

广东理工学院的招生办主任在第三次征集志愿前,对着数据报表拍了桌子。这所去年还需要超本科线 30 分才能录取的学校,今年把门槛降到本科线下 20 分,却还有 3310 个名额躺在系统里发霉。
"就像商场大促销,买一送一都没人来," 他在内部会议上吐槽,"难道家长们宁愿孩子读专科,也不肯来捡这个本科漏?"
答案藏在各省教育考试院的公告里。
广西把分数线砍去 35 分,相当于给考生发了张 "本科入场券优惠券",可桂林学院的机械专业仍缺额 427 人;河南把民办本科的分数底线砸穿到 380 分,郑州经贸学院的会计专业却还有 1289 个空位;就连经济发达的福建,泉州信息工程学院降分后仍有 2135 个名额嗷嗷待哺。
最戏剧性的当属广东的第二次征集志愿。
76639 名符合条件的物理类考生里,只有不到三成填报了志愿。广州华立学院的招生老师算了笔账:学校 34800 元的年学费,加上住宿费、生活费,四年下来至少要 20 万。
"这不是买学历,是买个奢侈品包啊," 他对着前来咨询的家长苦笑,"人家买包还能背出去炫耀,这文凭能不能回本都难说。"
网友 "坐看云起 * 华" 的评论一针见血:"只降分就是不降收费,这跟楼市降首付不降房价有啥区别?"
在教育产业化的算盘里,高校显然更擅长玩数字游戏 —— 降分能彰显 "普惠",降学费却要动真金白银。
2.png



二、20 万买个本科证,值吗?

湛江科技学院的 31800 元年学费,在广东民办高校里不算最高,但足够让一个普通家庭倒吸凉气。
家住茂名的李女士给儿子算过账:夫妻俩在电子厂打工,每月合计收入 8000 元,扣除房租和基本开销,一年能攒下 3 万块就谢天谢地。
"读这个学校,等于把我们两口子四年的血汗钱全掏空," 她盯着志愿填报系统里的 "确认" 按钮,手指悬在半空迟迟不敢落下,"万一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这笔投资就是肉包子打狗。"
这样的账本在全国遍地都是。
江西科技学院的学费 28000 元,相当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3 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每年 26000 元的收费,能让一个双职工家庭勒紧裤腰带过一年;就连经济欠发达的广西,南宁理工学院的学费也飙到 25000 元,比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年总和还高出一截。
网友 "青山绿水" 算得更透彻:"上大学费用太高,普通家庭四年拿出二三十万很难。毕业后就业薪酬过低,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正比。" 这届家长们早已不是傻子,他们在朋友圈刷到太多 "985 硕士送外卖"" 民办本科毕业生月薪 3000" 的新闻,自然会掂量:花 20 万买个可能找不到好工作的文凭,到底图啥?
更讽刺的是某些偏远地区的民办高校。湛江科技学院坐落在远离珠三角的粤西地区,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特色专业,却敢把学费定得比广州的同类学校还高。
有家长在招生咨询群里质问:"你们是按广州的消费水平收费,按县城的教学水平办学啊?" 这话戳中了痛点 —— 当教育变成 "旅游景区式收费",游客自然会用脚投票。
3.jpeg



三、学历通胀时代,谁在为溢价买单?

广州工商学院的就业报告里藏着个尴尬的数据:2024 届毕业生平均起薪 4200 元,比当地专科毕业生只高 800 元。这个数字让今年的考生家长心里打鼓:多花 12 万学费,毕业后每月多赚 800 块,要 12 年才能回本。"这投资回报率,还不如存银行定期," 网友 "和畅 V" 总结得精辟,"学历在贬值,名校退光环;生存是根本,其余皆浮云。"
民办高校显然还活在 "文凭万能" 的旧梦里。他们一边抱怨招生难,一边不肯放下身段 —— 课程设置几十年不变,实训设备锈迹斑斑,却总想着用 "本科" 二字当金字招牌。有位在民办高校任教的老师透露:"我们学校连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却敢开人工智能专业,说白了就是骗学费。"
这种 "虚假繁荣" 正在被戳破。今年湖南某民办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缺额 1560 人,家长们用沉默投票:与其花大价钱读个注水文凭,不如选个有技能的专科。网友 "林风涧泉" 说得实在:"有的学校被抛弃的专业就是不报,上这种学还不如不上!"
更残酷的现实是就业市场的 "隐形歧视"。某互联网公司 HR 在知乎匿名爆料:"除非简历实在没人投,否则我们基本不看民办本科。不是歧视,是之前招过几个,专业基础太差,还眼高手低。" 当用人单位都开始给学历 "祛魅",家长们自然会算清楚这笔账。
4.jpeg



四、生育率下降,高校的寒冬要来了?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的 60 岁保安老王,看着空荡荡的校园直叹气。
"五年前这时候,报名的家长能排到马路上," 他叼着烟说,"现在倒好,招生老师比学生还多。" 这种冷清背后,是中国生育率连续 15 年下降的现实 ——2016 年出生的 1786 万人,到 2025 年刚好参加高考,比 2016 年高峰期少了整整 400 万。
网友 "博学的小猫 18" 预言:"这只是开始,随着生育率下降,以后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民办高校倒闭。" 这个判断不算夸张,2024 年已有 13 所民办高校停止招生,2025 年这个数字可能翻番。当生源这块蛋糕越做越小,那些既没特色又贵得离谱的学校,注定会成为第一批被淘汰的牺牲品。
但高校似乎还没做好过冬的准备。湛江科技学院宁愿花百万请明星代言,也不肯把学费降下来;广州华立学院忙着建豪华体育馆,却舍不得更新图书馆的藏书。这种本末倒置的操作,就像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前,乐队还在演奏华尔兹。
网友 "laotie98" 的比喻很形象:"这事儿跟楼市一样,宁可降分(降首付)也不降价(降学费),最后只能等着崩盘。"
教育毕竟不是房地产,家长们可以暂时不买房,但不能不让孩子上学 —— 可他们能选择不上 "性价比太低" 的学。
5.jpeg



五、教育的本质,不该是 "割韭菜"

在这场 "招生难" 的困局里,最受伤的是那些分数不上不下的家庭。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踮踮脚似乎能摸到本科的门槛,可一看学费就只能缩回手。
网友 "歪嘴哈哈牛" 的怒斥戳中了痛点:"中国家长是最舍得在孩子教育上投资的,这种情况下还有大量本科招不到人,说明底层百姓收入太低!更离谱的是教育部拨给留学生的钱,比这些名额所需的学费加起来都多得多!"
这话虽然偏激,却道出了教育公平的困境。
当民办高校变成 "高收费" 的代名词,当寒门学子连 "被割韭菜" 的资格都没有,所谓的 "教育改变命运" 就成了空谈。某教育学者在采访中坦言:"我们的高等教育正在分层,有钱人读昂贵的民办本科,普通人读平价的专科,这种固化比分数歧视更可怕。"
更值得反思的是教育产业化的逻辑。当高校把 "盈利" 放在首位,把 "育人" 当成副业,就难免会陷入今天的困境。网友 "顾传银 1" 说得直接:"私立小中大学乱收费高收费是不争的事实,老百姓不买账,也买不起账,招不到人是肯定的!"
解决问题的钥匙其实很简单 —— 要么把学费降到普通家庭能承受的范围,要么让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配得上它的收费。
但现在看来,高校更擅长做的是哭穷和甩锅:"我们办学成本高啊"" 政府补贴太少啊 "—— 可家长们只想知道:花这份钱,到底值不值?
6.jpeg



结语:当教育回归理性

2025 年的高考招生季,注定会被写入教育史。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高等教育的虚火与焦虑:当学历通胀遇上收入停滞,当教育产业化撞上生育率下降,那些曾经躺着赚钱的民办高校,终于尝到了 "性价比" 三个字的分量。
网友 "从此不再发头条" 的疑问很有代表性:"如果没有招收够这些学生,国家教育考试院对这些大学有什么惩罚没有?" 或许现在最该做的,不是惩罚谁,而是让教育回归本质 —— 它不该是 "割韭菜" 的工具,而应是帮助年轻人成长的阶梯。
当湛江科技学院的招生老师在深夜里对着缺额表发愁时,或许该想想:如果把 31800 元的学费砍一半,会不会比降 25 分更管用?这个简单的问题,可能需要整个教育界用很长时间来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不肯直面现实的学校,终将被现实抛弃。
毕竟,家长们的钱袋子,比任何分数线都更能衡量教育的价值。当他们捂着钱包说 "不" 的时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应该让人看到希望,而不是让人感到绝望。
这,或许就是 2025 年高考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等教育文摘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