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2025年高考最残酷的现实:本科高校剩余大量名额,家长却不敢报考

笔端的舞者 · 昨天 10:28
2025年高考本科批次录取已进入尾声,截至7月下旬,各省本科征集志愿工作陆续推进,预计7月31日将完成全国本科录取收官。然而,多个省份的征集志愿结果显示,即便降分补录,部分本科高校仍有大量名额空缺,这一现象在广东、广西、河南等高考大省尤为明显。数据背后,是考生与家长对升学选择的理性权衡,也折射出高等教育发展与家庭经济压力、就业预期之间的深层互动。
1.jpeg

一、本科缺额现状:降分补录仍难“满额”
据各省教育考试院公开信息,广东本科第二轮征集志愿后剩余近2万个名额,湛江科技学院、广东理工学院等民办高校缺额均超3000人;广西、河南等地部分高校缺额也达上千人,创近年新高。为完成招生,各省纷纷下调分数线:广东降分25分,广西允许高校最多降35分,即便如此,仍有院校未能招满。
这一现象与往年形成鲜明对比。此前数据显示,全国本科平均录取率约40%,能踏入本科校门的学生已超越60%同龄人,“上本科难”曾是常态。如今“名额富余”与“报考冷清”的反差,引发对高等教育选择逻辑的重新审视。
2.jpeg

二、观望背后:经济成本与就业回报的双重考量
考生与家长的犹豫,首先指向民办高校的经济门槛。以广东为例,民办本科年均学费普遍超3万元,湛江科技学院3.18万元/年、广州华立学院3.48万元/年,四年学费合计超12万元,若叠加生活费,总成本常突破20万元。这一数字远超公办本科(四年总成本约10万元),对普通家庭构成显著压力。
广西、江西等省份的民办高校学费虽略低(年均2万-2.5万元),但结合当地收入水平,实际负担并不轻。广西考生B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其物理类386分未被公办本科录取,面对民办院校的补录机会,最终选择等待专科批次——“读民办四年花的钱,够我专升本再读两年了,就业还不一定更好。”
3.jpeg

更深层的顾虑在于“投入产出比”。当前普通民办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约4000元,扣除生活成本后,偿还学费贷款或弥补家庭支出的周期较长。广东考生A的选择印证了这一心态:479分的物理类成绩本可冲击民办本科,但他最终填报公办专科“3+2”贯通培养项目,“公办学费低,还能保底拿本科证,就业更稳。”
三、民办高校困局:不止于“学费高”
招生遇冷的背后,是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一方面,部分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管理类、文学类等低就业率专业仍大规模招生;另一方面,一些追热点的“新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因缺乏师资和科研平台支撑,沦为“噱头专业”,被家长质疑“变相割韭菜”。
4.jpeg

此外,民办高校的地域分布也加剧了招生难度。如广东湛江科技学院地处非珠三角地区,却收取与珠三角院校同等甚至更高的学费,地域配套与教学资源的落差让家长望而却步。
四、未来展望:从“抢名额”到“拼质量”
随着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与高等教育普及化推进,“上大学”的门槛逐渐降低,但“上好大学”的竞争将更激烈。对考生而言,升学选择从“唯学历论”转向“性价比优先”,公办院校的吸引力进一步凸显;对民办高校而言,若不改变“高收费、低投入”的模式,不提升教学质量与就业保障,未来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招生困境,甚至出现院校淘汰。
5.jpeg

教育领域的这一变化,本质上是市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用脚投票”。当家庭理性取代盲目追高,当就业导向压倒学历崇拜,高校竞争的核心终将回归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命题上。
(注:文中数据均来自广东、广西、河南等省教育考试院官网2025年高考录取公示信息,案例为考生群体普遍选择的缩影,不涉及具体个人隐私。)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笔端的舞者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