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反转:名校遇冷,双非高职分数反超?真相曝光
随着2025年全国各省份高考集中录取工作基本完成,各高校录取通知书正陆续送往考生手中,今年高考录取中的一些“反常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吸引了众多家长和考生的目光。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高考录取的新逻辑和教育价值观的深刻转变,对未来的志愿填报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名校专业遇冷,“兜底效应”不再
在今年的高考录取中,北京大学个别专业在湖北、陕西等省份首次录取时出现“空档”,无奈参加征集志愿。
比如在湖北省提前批(首选历史)录取时,北京大学第01组需要征集志愿,该组首选历史考生可报考专业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类、哲学类、考古学 。
同时,北大在陕西历史类101专业组朝鲜语、云南历史类01专业组印地语、内蒙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提前批首次录取时均未完成计划,进行了征集志愿招生。
不仅是北大,多所“211”高校在部分省份的录取情况也不尽如人意。
例如广西大学物理类003专业组在甘肃的投档线仅有410分,较特招线低了65分,该专业组包含自动化、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也有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冷门”专业,这种捆绑式专业组遭到了考生和家长的“嫌弃” 。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如今,实行新高考的省份志愿填报模式发生了变化,主要有“院校专业组”和“专业(类)+院校”两种方式 。
如陕西、云南等省份实行“院校专业组”志愿填报方式,山东则实行“专业(类)+院校”志愿填报方式。
这种变化将专业推到了“台前”,依托高校名气的“兜底效应”减弱,各高校专业组或专业相当于“裸奔”。
当家长和考生更加直接地关注专业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时,名校光环也无法给“冷门”专业兜底,名校“冷门”专业缺额或录取分数线大幅降低,已逐渐成为高考录取的新常态。
二、“双非”院校、高职院校异军突起
与名校部分专业遇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部分“双非”院校和高职院校在高考录取时表现亮眼。
在江苏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普通类本科提前批次投档中,上海海关学院(05专业组不限)的投档线定格在657分 。
这个分数在提前批高校中仅次于清北、香港中文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甚至超过了复旦、南大、上交、同济等一众顶尖985名校 。
上海海关学院招生处工作人员称,该校学生考公上岸概率较高,公务员录取比例远超社会平均水平,“如果想进海关,除了我们学校,基本没有别的选择了” 。
山东职业学院在2025年山东省普通类常规批第2次志愿投档录取中,省内投放的2779个招生计划全部一次性完成投档及录取 。
该校录取平均分超一段线28.2分,超一段线人数占比达99.5%,500分以上考生达134人,最高分为558分,生源质量持续提升,高分段学生聚集效应显著 。
其中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表现突出,最高558分、最低510分,超一段线69分,平均分526.3分,超一段线85.3分 。
从这些院校的录取情况可以看出,考生和家长在选择院校时,不再仅仅看重学校的名气和层次,而是更加关注学校的就业前景和专业特色。上海海关学院凭借其在海关领域的独特优势和高公务员录取比例,吸引了众多考生;山东职业学院则以其与铁路行业的紧密联系和良好的就业表现,受到考生的青睐。
三、教育价值观转变,就业成为首要考量
综合今年高考录取的种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背后反映出的是当下教育价值观的深刻转变。
以往,考生和家长往往盲目追求名校,认为只要进入名校,未来的发展就有了保障。
然而,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好的专业和稳定的就业前景,远比单纯的名校光环更加重要。
在选择专业时,考生和家长不再仅仅依据传统的热门冷门之分,而是更加理性地综合考虑个人兴趣、专业前景、就业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
曾经备受追捧的临床医学专业,今年在高考录取中遇冷,多所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录取位次下降 。
有分析认为,临床医学类相关专业学习时间长是“劝退”部分考生报考该专业的主要原因 。
相反,公费师范生、军警院校等“准编制赛道”专业,以及一些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极大关注。
这种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对未来的高考志愿填报有着重要的启示。
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不应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层次和排名,而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方向,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
同时,高校也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考生的关注点,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2025年高考录取中的这些变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无论是考生、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应紧跟时代步伐,适应这种变化,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