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爆外资,大搞“税收恐怖主义”:印度敲竹杠有多狠?
“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前几年,很多企业抱着“低风险、高收益、先下手为强”的想法,兴冲冲的杀进了印度,结果万万没想到,赚的钱还没捂热乎,就被印度精心准备的“杀猪盘”给盘完了。
甭管你日企、韩企还是中企美企,只要来了就得被薅一波,雁过就得拔毛;就说大伙熟知的,从谷歌、亚马逊到诺基亚、三星、小米,有一个算一个都被“特殊关照”过。
一张天价罚单下来,让你赚多少吐多少。
小米被罚62亿元卢比,三星被罚6.01亿美元,大众被罚14亿美元....关键是大众在印度的总销售才22亿美元,净利润更只有1100万美元,等于要在印度白干十年才能凑够罚款。
你说罚款也得有恰当得了理由吧,底子够干净行不行?
不行。
你跟它讲法律,它就跟你讲道德;你跟它讲道德,它就连夜修改法律,让你“被动违法”。
所以说,“外资火葬场”这个称号是印度自己凭实力打下来的。
那么,印度究竟是怎样盘剥外资的?又是如何玩一手“税收恐怖主义”的呢?
【一】
这段时间,印度的日子恐怕不太好过。
根据印度央行7月底发布的数据,今年5月,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仅剩3500万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
环比暴跌99%,同比暴跌98%!
几乎在同一时间,华盛顿对印度进口商品,加征惩罚性关税的最终税率也敲定了,是25%,高出日本欧盟10个点、菲律宾6个点。消息公布出来后,印度的FDI估计还得再跌一茬。
毕竟布局印度的外企,多为出口导向型产业。美国是印度的第一大出口国,而印度经济又两成以上依赖外贸,所以被这么特朗普这么一搞,印度接下来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好过。
要换作一般国家,高低得替他唠几句。
但这次印度落难,几乎没有人为此“感到遗憾”,世界各国媒体都是清一色的“暗喜”。
英国《金融时报》更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落井下石,发文痛批印度当局大搞“税收恐怖主义”,
说特朗普这是为西方世界出了口恶气。
啥叫“税收恐怖主义”?
说白了,就是某些国家滥用税务职权,以不公平不透明的方式,反复无常的征税、追税、查税,让企业疲于应对。
当然,这里的“恐怖主义”并不是指真的极端暴力,而是形容恐惧和不确定性。
要的就是让企业永远无法预测自己的潜在风险,就像有个恐怖分子时刻准备“阴你”一样,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出手,更不知道他会在哪里出手。
这词套在印度身上再合适不过。
统计显示,有72%的在印外企,将“监管风险”列为自己的最大经营障碍。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 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更是将印度列为“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根据印度人自己的统计,近20年来,存在争议的涉外税务罚款就超过了1200亿。
为什么会存在争议?
因为印度的罚单,主打一个无法可依。
他们的税法经常朝令夕改,今年修的条款,居然可以适用昨年已经完成的交易;过去合法的事情,放到今天照样有权收拾你,总之就是毫无公信力可言。
企业要敢申述,印度政府就修改法律让自己胜诉;
如果实在胜诉不了,那就硬拖,逼你私了。
你知道印度平均一起外资税务纠纷要审理多久吗?
5.2年,而且胜诉率只有不到15%。
谁耗得起?
而且印度政府还特别“小心眼”,你永远不知道啥时候会惹上官司。
像两年前,BBC拍了部纪录片,里面就影射了莫迪几句,结果第二天一大早,分公司楼下就被警车团团围住,税务的人从车上下来杀向办公室,把员工的手机电脑全部扣走备份留档。
纪录片也全网下架,高管每人罚款1140万卢比,理由是涉嫌避税。
除了英企之外,美企也深受其害,其中有不少还是特朗普控股公司。
所以有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这次对印度加征“惩罚性”关税,不仅是在惩罚印度跟俄罗斯走得太近、购买受制裁的俄油,更是在“公报私仇”。
毕竟美企这些年在印度吃过的亏,没有几亿也有几千万了。
从微软通用,再到亚马逊思科,无一例外,全都“印度钱印度花,一分也别想带回家”。
一张天价罚单下来,让你赚多少吐多少。
这一块,近期美国企业最有发言权。
今年7月,美国简街资本就被开出了5.7亿美元的添加罚单,理由是涉嫌系统性欺诈。
简街资本,堂堂一家量化巨头,全球最大的做市机构,怎么就成“诈骗集团”了呢?
说白了,他们只是把华尔街那套搬到了印度,略施手段收割散户而已。
本来国际通用、合理合法的事情,没想到竟引得印度证监局不爽。
起初,简街资本理直气壮。因为他们心里门儿清,自己这么做虽然不太光彩,但也谈不上违法犯纪,毕竟资本市场尔虞我诈,赚多赚少本来就各凭本事。
再说,简街也不是啥野路子,妥妥的正规公司,业务遍布全球,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从纽约到伦敦都这么干,怎么到了你印度就犯法了呢?”
但印度监管层显然不吃这一套,给出的理由也挺简单粗暴:
这不是合法套利,而是系统性的市场欺诈,属于“违背良心”的投机行为。
潜台词就是,你赚了这么多,不给我们分点,还试图转移出境,这就是原罪,不罚你罚谁?
于是,印度证监局开出了史上最狠罚令:将简街资本定性为“不具备商业道德底线的欺诈机构”,没收全部收益,永久禁止在印进行任何交易。
同样合法但被“道德审判”的,还有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
那是在2007年,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花了上百亿美元,间接收购了印度一家电信公司。为了避税,双方提前在开曼群岛注册了公司,通过开曼账户完成交易。
开曼是非常有名的“避税天堂”,跨国公司这么操作很常见。
但作为业务所在地的印度却不干了。当地税务部门寻思,这就是在侮辱我们印度人的智商,是不道德行为,于是直接给沃达丰补开了一张 26亿美元的罚单。
沃达丰当然不认账,因为当时印度税法没有这项规定,不道德的指控更是压根不成立。
于是就“民告官”,一直告到印度最高法。然而,这么好判的官司,居然硬是拉扯了好几年,才让沃达丰胜诉。得亏沃达丰是大企业,要换做一般的小厂,哪怕占理也只能认栽。
这还没完,宣判结果下来,印度税务部门非但不道歉,还跑去国会游说修改法律。
总之,你跟他讲法律,他就跟你讲道德;你跟他讲道德,他就修改法律。印度国大党很快就通过了一条新税法,最离谱的是,这条法律的“追溯日期”,居然从1961年起算!
新法一通过,税务局立即带着罚单找上门来。
但这次的罚款可就不只是26亿了。
利息、滞纳金全部加满,直接拉到50亿。
罚款结果一经公布,学法律的和学金融的都沉默了。
欧美财经媒体纷纷发文避雷,互相劝退。但其实对于印度来说,他们的去留无所谓,因为印度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适龄劳动人口规模庞大,却没有相应的工作岗位去消化。
所以最缺制造业资本,而不是像简街这样的金融巨鳄。
你说,这吸引外企投资建厂,让劳动者有工作,政府有税收,外企有利润,明明是三赢的局面。脑回路清奇的印度人,为啥就偏偏选择了“开门迎客,关门打狗”?
其实,印度政府也想三赢。
但他们的三赢和我们理解的有点不一样,他们对三赢的定义是“政府赢三次”,不仅要收你的税,还要你提供就业岗位,不仅罚你的款,最后还要联手将你赶出资本市场。
印度人的种姓观念、守旧思想非常严重,他们打从心底里就认为,外资是拿来坑的。
在印度的字典里,似乎根本没有诚信两个字,更不懂得什么叫感恩。只要进了印度市场,就得做好挨刀的准备,哪怕你是实打实的创造就业,贡献税收,也得照样认栽认罚。
三星就是前车之鉴。
为了开拓印度市场,他们在诺伊达豪掷几十亿美元,建成了当时全球最大的手机工厂,还承诺带动上下游数百家配套企业,让当地上万人安居乐业。
可面对这样的“衣食父母”,印度政府是怎么报答的呢?
先宰一刀再说。
为了宰三星一刀,印度税务部门可谓是下足了血本。
没办法,三星当时的底子够干净,实在查不出什么破绽。但查不出也得硬着头皮查,因为上面已经下了死命令,三星赚了那么多钱,不分点出来说不过去。
至于为啥会这么积极呢?
因为印度税务的业绩是跟罚款挂钩的,能不能晋升、拿多少年终奖,全指望这个了。为此,这帮税务“流氓”天天加班,三个税务局合成一个专案组查了大半年,硬是查到一个细节:
2018到2021 年,三星为了在印度建5G基站,从韩国进口了一款叫做 RRH的部件,既能用作电子元件,也能装在基站上当通信设备。别看用途都是设备,但两者的税率可相差径庭。
总的来说,通信设备税更高一点,有20%。
而按照印度历年海关分类,这个零件一直被归类为“电子元件”,也就是收取5%的关税。三星也是老老实实按规定报备缴税,不仅手续齐全,还能翻出历年的海关批文做证。
结果三哥一看,既然你“合理合法”,那就别怪我“道德审判”了。
于是立即换了套说辞,直接说你三星不道德。
怎么不道德呢?既然你知道RRH能用在5G基站上,就应该主动按“通信设备”的标准去申报,交20%的关税,还得提醒我们修改法规。但三星没这么做,就是不道德。
占了便宜,还装糊涂,更是“罪加一等”。
对待这种“不忠不义”的外企,不仅“漏掉”的1.176亿税款要补上,还得叠加滞纳金,一共6亿美元。另外,每位高管罚款8100万美元,以示效尤。
要知道,2024年三星在印度的净利润才9.55亿美元,这一刀下去,三分之二没了。
跟当年的小米一样,直接白干。
同样被罚光老本的还有大众,一次性被罚了14亿美元。理由居然是大量进口零部件,而没有按照整车申报,而整车的税率是30%,零部件才5%,这明摆着涉嫌“漏税”。
在印度税务“流氓”看来,你大众作为一家汽车厂商,进口零部件用来维修,确实有充足的合理动机。但谁能保证,你不会把这些零件拼成整车呢?
至于到底拼没拼,他们不知道,也不关心,反正有了这个由头就要罚款,把大众十几年的进口零件全按整车标准补税,一口气罚款14亿美元。
关键是大众在印度2023—2024财年的销售额才21.9亿美元,净利润更只有1100万美元,哪来的14亿美元给印度?如今全球车市低迷已经很难受了,这不是在往死里搞吗?
将来谁还敢来做生意?
但印度却似乎非常自信,占着自己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笃定外资即使心里骂娘,也会捏着鼻子入局。但外资也不是冤大头,一看水这么深,就算再蓝它也不敢再往里跳了。
最终造成的后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FDI暴跌、外资大量出逃,一大堆人无工可作。
为了稳住失业年轻人,印度政府只能不断用宗教和种姓制度给社会打“麻药”。
所以我们看到,莫迪总理第一任期主打“经济发展牌”,吸引了很多外资涌入,但随着外资逐渐被坑完,进入第二任期后,不再有资源可收割,只能摊牌,经济政策随之转向保护主义,一门心思放在了修大庙、复兴宗教等事项上,并对外资企业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替代’政策。
就是这么一个奇葩的国家。
除非印度能“去印度化”,否则实在不推荐投资。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