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生
编辑|黄毅来了
<hr>每年一到高考季,张雪峰总是被家长们反复提起的名字。
骂他的人和捧他的人一样多。
当教育专家们谈论“理想与远方”时;
他张口就是偏激的糙话,用着最“鲁莽”的语言告诉你最直接的答案。
直到最近的一次访谈中,人们才看清他的“真面目”。
01
张雪峰本身的经历就是无数底层高考学子心中钦佩的存在。
一个来自东北小县城的“做题家”努力读书考成绩。
经过多年艰苦的北漂,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一步步闯入更大的舞台。
他会看准时机牢牢的抓住成名的机会,运营账号,参加节目。
在积累一定人气后,他果断开始带货、卖书、开班,一气呵成。
他曾自曝,自己每年仅靠讲课就能挣几百万。
显然,他的直播间成了无数迷茫学子和家长的“香饽饽”。
一次连线可能排上好几天才能轮到。
在直播间里,他会针对不同家庭的情况和孩子本人的性格,为其制定精确的建议。
一些对大众而言很是“冷门”的学校和专业,在他那里也是信手拈来。
在连线里,你常常能听到他不假思索、斩钉截铁地对某一高校、专业作出判断。
对于那些在偏远地区的家长和孩子来说,张雪峰的存在为他们打破了信息差。
他在直播间里的形象,一直是那种典型的豪爽、直言不讳的东北人。
他容易情绪激动,对待来者不善的网友直接开喷。
可一旦面对那些普通话不标准,心诚恳切的家长,他又耐心引导,诉说利弊。
学生家长提出的困惑虽然各不相同,但大家的需求都差不多。
只是希望能用有限的分数,够到孩子能达到的最高高度。
不求“一飞冲天”,但求努力不浪费。
对无数迷茫的高考家庭而言,他的专业基础和坚定的建议,就像一股强劲的风,把他们心中原本摇摆不定的那根稻草,吹往一个确定的地方。
或许他的受欢迎正是因为他的“敢”,敢于用最糙的话说出最真的大实话。
但巨大的荣耀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我孩子要是学新闻学,我就把他打晕。”
这番言语引来了一些院校教授和专家不满。
紧接着他所说的“文科就是服务业”的粗俗的比喻与言辞再次使他被炮轰。
以他那套“务实主义”的标准看,对考生谨慎学文的建议也并非全无道理。
在大众眼中,他是那个敢说真话、打破教育信息差的勇者,为无数寒门学子指明方向。
可在部分人心中,他又是制造教育焦虑、裹挟商业利益的“罪魁祸首”。
其言论充满功利主义色彩,误导学生和家长。
他的这些话会被剪切、传播,引发争议,继而为他带来更多流量。
可他本人甚至是享受这种争议,或是以之为豪的。
今年高考前后,他宣布暂停了2025年的直播。
有人说他是“迫于压力”;
也有人说他是高考填报志愿人数多,压力太大;
甚至有人说他“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这番言论引发大众诸多猜测。
而在最近与新浪财经 CEO 邓庆旭的对话中,他又展现出别样的一面。
在视频中他侃侃而谈,也让我们看到了脱离直播间后他的“真实”一面。
02
在董宇辉直播间爆火的那段日子,不少人称其“狂赚28亿”。
但他也澄清过,流水高不代表利润大。
虽然董宇辉的直播间年销售额近百亿,但农产品的佣金远低于大众的想象。
这样的质疑也同样出现在了张雪峰的身上。
“有人说你一年高考季就可以赚好几个亿,这是真的吗?”
这是新浪财经CEO邓庆旭在对话张雪峰时的一次犀利提问。
他听后立马否定,表示说这些话的人一定都不了解商业。
营业额不等于利润,进账多不代表赚得多。
他甚至还曾说过自己名下连块砖都没有。
对于车子、房子、钱财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欲望:
“我骑个电动车都比开车快。”
虽然名下公司好几家,但他从不给员工设立KPI。
调侃自己像个“被架空”的老板:
“30万以下的单子,他们自己就可以做主。”
给了员工充分的自主性和包容度。
在聊到关于儿女的培养时,他称自己有考虑过让女儿高考完后不上大学,而是推迟一年入学。
因为想让女儿带着目的去学习,还和新浪财经的CEO举例表示:
“比方说,你女儿来我身边当助理,我女儿去你身边当助理。”
在了解了整个商业的运营逻辑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这样学习才最高效。
这样一个对下属包容、对教育清醒、对大众直接的人。
受欢迎是必然的,但受争议也是在所难免的。
很多看过他直播的人都会这样评价他:
“不是个好人,但绝不是个坏人。”
张雪峰的“真实”,在于他从不装“圣人”。
他承认自己赚钱,却也不在自己名下留太多资产,没有太多有钱人的架子。
在大街上也从来只是骑着小电驴来回穿梭。
他承认自己说话“不好听”,但给的都是真心又务实的建议。
网友见多了包装出来的“完美偶像”,听够了空洞的“正确话”。
反而对张雪峰的“糙理”格外喜欢。
他骂过“新闻学坑人”,却也说过如果孩子真喜欢,会给出最好的专业院校建议。
他说过“文科是服务业”,却也给喜欢的孩子们推荐如何更好的走上这条路。
即使你没文化没钱,他也会给你最真挚的建议。
他的偏激的语言里藏着妥协和体谅,带着棱角,却也透着温度。
结语
他的“功与过”我们尚且不得而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张雪峰这个名字已经深深的烙印在很多家长的心中。
他的言语或许带着过多的“个人见解”,但对底层人民来讲却是受益良多。
而他的经历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受欢迎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敢把真实摊开。
如何在外界的喧嚣中保持自我内心的清醒才是最重要的。
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北青网|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把他打晕,张雪峰一句话遭大学教授怒怼
封面新闻|不满“文科都是服务业”言论,一文科博主起诉张雪峰
新浪财经|张雪峰谈创业:野蛮生长,信任团队深耕行业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