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了,很多人以为最难的一关过去了。卷子交了,分数出了,接下来就是选个好大学,然后等着收通知书。但很多人不知道,高考之后还有一场硬仗。这场仗不考知识,考的是你的耐心和细心。每年都有大量考生,分数明明过了线,最后却没学上。他们不是输给了分数,是输给了自己。输在了填报志愿这张薄薄的纸上。
最可惜的失败,往往源于最不该犯的错误。
这些错误,学校发的招生指南里都用黑字印着,清清楚楚。可每年都有人一头撞上去。比如身体条件。有个学生的体检报告,上面用红笔标出了“色盲”两个字。招生指南里也明确写了,他想报的那个专业,不招色盲学生。家长拿到了体检表,也看到了招生指南,不知道是没仔细看,还是觉得问题不大,就这么报了上去。结果,档案送过去,学校当天就给退了回来。理由简单直接:体检不合格。三年的努力,因为一个被忽略的身体限制,全都没了。
还有更让人想不到的。户籍信息,一个地址,都能成为上大学的障碍。北京有个考生,志愿都填好了。班主任让他再检查一遍。他觉得没问题,但还是看了一下。结果发现,自己户口所在的“区”填错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行政区划错误,如果当时没发现,档案就可能因为信息不符被判定为无效。一个本科大学的门票,差点就因为一个字的疏忽给丢了。这种事听起来很离谱,但它每年都在发生。
比填错信息更普遍的,是一种心态上的问题。很多人把志愿表当成了许愿池,只填自己最想去的,完全不考虑后果。他们觉得,分数是硬道理,只要分够高,学校就必须得要我。
这种想法很危险。
一个考了670分的县状元,分数非常高。按理说,全国大部分学校他都能去。他的志愿表总共可以填96个学校和专业。结果,他只填了最顶尖的3个。他觉得,凭自己的高分,这3个里面总能上一个。最后的结果是,这3所学校的竞争比他想象的更激烈,他的分数在报考者中并不算最高,他被刷了下来。因为他只填了3个志愿,没有后续的学校可以接收他的档案,直接掉档了。后面那93个可以救他命的空位,全被他自己浪费了。这不叫自信,这叫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还有一种常见的固执,就是“不服从调剂”。填报志愿时,每个学校后面都有一个选项:“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意思是,如果你报的那个专业分数线太高,你进不去,学校愿不愿意把你调到其他还没招满人的专业去。很多人在这里,毅然决然地填了“不服从”。他们觉得,上大学就是要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不然就没意义了。
这份骨气值得佩服,但现实很残酷。今年就有个例子,某些部属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名额,到最后都没招满。不是没人报考,而是报考的学生分数不够高,又不愿意接受调剂去其他专业。学校宁可不招满,也不会录取一个填了“不服从”的低分考生。这些学生,就这样放弃了进入一所好大学的机会,硬生生把自己从提前批的好机会里,推到了普通批次的激烈竞争中。能去一个普通本科就算幸运,很多人直接滑到了专科。
除了自己犯的错,还有一种坑,是规则本身挖好的。这个很多人都不知道。
比如有些省份的划线规则。山东去年就有这么个情况,准备招收的本科生名额是24。7万个。它划出的本科分数线,却让31。7万人都过了线。这意味着,从分数线划定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有差不多7万过了线的考生,最后是上不了本科的。他们成了规则里的“炮灰”。知道这个规则,和不知道这个规则,在填报志愿时的心态和策略是完全不一样的。不知道的人可能还在为自己过线而高兴,而知道的人已经开始拼命研究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了。
这就是信息差。在填报志愿这场仗里,谁掌握的信息多,谁就更有可能活下来。
那么,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办?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别人用来庆祝和放松的时间,花在研究和准备上。
第一件事:把学校发的那本厚厚的招生指南,从头到尾读烂。
不要只看学校的名字和分数线。里面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关系到你的录取。比如:
专业要求:有的专业对视力有要求,有的对身高有要求,有的对外语语种有要求。这些都是硬门槛,不符合就是不符合,一分都通融不了。
单科成绩:有的学校或专业,不仅看你的总分,还看你某一门课的成绩。比如某些外语专业,会要求你的英语成绩必须在120分以上。总分再高,单科不过线,也没用。
学费:有些中外合作的专业,学费非常贵,一年好几万。填报之前,要确定自己的家庭能不能承担。
这些信息,指南里都有。花半天时间去读,去画重点,比你考前刷一百道题都有用。
第二件事:志愿表一定要填满,保底志愿必须足够“保底”。
现在很多省份都能填几十上百个志愿。不要嫌麻烦,一定要尽可能填满。你空着的每一个位置,都是在放弃一个可能的机会。填报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冲、稳、保”的策略。
冲:找几所你很想去,但分数可能差一点点的学校,放在最前面,冲一下。
稳:找十几所和你分数段非常匹配的学校,作为中间力量,保证有学上。
保:这是最重要的。必须留出至少40%的位置,去填那些你百分之百能上的学校。
怎么判断一个学校是不是真的“保底”?方法很简单:去看这个学校去年、前年在你们省的最低录取分数和位次。如果它的最低录取位次,比你的位次低很多,那它就是安全的。不要觉得报一个差一点的学校没面子。面子不能当饭吃,但大学通知书可以。尤其可以多关注一些外省的、名字听起来不那么热门的公办院校,这些学校往往是最好的保底选择。
第三件事:改变观念,先进门,再选路。
现在很多大学的转专业政策都非常宽松。先进一所相对不错的大学,哪怕专业不满意,只要你大一期间成绩好,转到热门专业的机会非常大。浙江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考生高考分数只够上一个二本院校的冷门专业。他进校后,学习非常努力,大一结束时成绩排在专业前列,成功转到了学校的王牌专业。而他那些当初考分比他高,直接进了热门专业的同学,很多人上了大学后开始松懈,成绩反而被他超越了。
记住,高考只是拿到了入场券,大学里的竞争才是长跑。先进一个好大学的门,比什么都重要。
填完志愿表后,千万不要马上提交。打印出来,自己读三遍,让父母看三遍,最好再拿去给班主任看一遍。多一个人检查,就少一分出错的风险。
高考是一场三年的修行,不要让它在最后三天,因为一个本可以避免的失误,变成一场终身的遗憾。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