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8月20日,王毅外长刚刚结束对印度为期三天的访问,专机还未飞出南亚空域,印度方面却突然变脸,姿态之突兀,令人惊愕。一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高层会晤,刚刚释放出中印关系缓和的积极信号,结果印方转身就“打脸”自己,仿佛一切承诺都成了儿戏。
8月21日,印度外交系统的“澄清声明”一出,等于当众否认对中方表态,直指“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说法被中方‘错误引用’。这一举动,不仅让中方感到意外,也让外界看到了印度在核心问题上的动摇与试探。
中方没有选择沉默,而是迅速回应,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严正指出:印度国内有人在台湾问题上动歪心思,既想损害中方主权,又妄图搅黄两国关系的回暖进程。
这场风波的起点,还要从8月18日说起。那天,王毅抵达新德里,开始为期三天的访问行程。他与印度外长苏杰生深入会谈,随后又拜会了总理莫迪。
会谈内容涵盖了中印建交75周年、中印边境局势、经济合作、国际地区格局等多个领域。王毅提出,中印作为两大人口大国、发展中大国,应当互为伙伴而非对手,应共同致力于地区和平与全球多极化。
就在那场会谈中,苏杰生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愿以建交75周年为契机,深化与中方在各领域的合作,还表示支持中国主办上合组织峰会。莫迪更是强调,中印应管控分歧,避免将小问题升级为争端。在当时看来,这无疑是中印关系出现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时刻。
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王毅前脚刚走,印度后脚就变卦。印方所谓的“澄清声明”公开否认了前一天的表态,宣称在台湾问题上立场“未变”,并强调会继续推进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和文化合作。这一操作不仅打了中方一个措手不及,也让外界质疑印度的外交诚信。
与此同时,印度媒体还在王毅访问期间火速发布消息,称中方已经同意恢复对印度出口稀土、化肥和盾构机。
这些都是印度目前紧缺的重要物资,尤其在当前全球产业链动荡、美国对印度加征关税的背景下,中方的这一表态被印度视为“定心丸”。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试图营造出中印经贸合作“大步向前”的氛围。
可就在双方刚达成多项合作意向的节点上,印度突然在涉台问题上“翻脸”,实在令人费解。对中方而言,这不仅是对合作诚意的否定,更是一种外交上的挑衅。
中方并未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印度政府,而是精准指出“印度国内有些人”在台湾问题上动了歪心思。这不仅留出了印度纠正错误的空间,也给莫迪政府提供了再次表态的机会。
外交辞令中这句话分量极重,既有警告意味,也有缓和余地。中方用词极其克制,显然是不希望两国关系再度陷入僵局。毕竟,中印之间刚刚缓和的关系,不应因少数人的短视行为而功亏一篑。
就在中印关系陷入微妙时刻的当天,印度在奥里萨邦试射了“烈火-5”型弹道导弹。这款导弹射程覆盖中国全境,具备多弹头能力,虽说是第11次试射,但选在这个时间点,显然带有鲜明的政治意味。这不禁让人怀疑,印度究竟是要展示合作诚意,还是在向中方“亮剑”?
“烈火-5”的试射,立刻引发国际关注。虽然该导弹在技术上仍存在诸多硬伤,如发射准备时间过长、依赖民用运输工具等,但作为战略威慑工具,这一行动无疑对中印刚刚恢复的互信构成了冲击。在王毅刚走之际试射导弹,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军事意义。
这也暴露了印度外交的两面性。一方面在会谈中释放积极信号,另一方面却在关键问题上摇摆不定,甚至不惜通过军事手段“自我加戏”。这种“边谈边试”的操作,折射出印度在对华政策上的战略焦虑与不安。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对外压力,也有内部政治考量。近年来,美国对印度的经济支持大打折扣,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施压下,印度几乎成为“出头鸟”。不论是高达60%以上的惩罚性关税,还是在汽车、服饰等领域的双重壁垒,印度承受的压力可谓前所未有。
在这种背景下,印度自然想从中方这里获取更多合作机会,稀土、化肥、盾构机的出口正是印度急需的“救命稻草”。可印度又不愿在战略上彻底与中方靠近,担心“绑定中国”会被美国视为“背叛”。于是便出现了言行不一、态度反复的局面。
与此同时,印度国内政治也在暗流涌动。莫迪政府面临经济增长乏力、社会矛盾频发的困境,急需通过“民族主义牌”来稳住基本盘。而一次导弹试射恰好可以营造“我们强大”的舆论氛围,哪怕只是纸老虎,也足以在国内博得掌声。
王毅在结束印度行程后,并未立刻前往原定的巴基斯坦,而是临时改道前往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在那里,他与阿富汗外长穆塔基、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举行了中阿巴三方外长对话。这次临时改动,引发外界广泛解读。
有观点认为,中方此举,是对印度“出尔反尔”的外交回应。王毅在印度提出了三点呼吁,其核心在于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地区大环境。可印度仅回应前两项,对区域合作的第三项却保持沉默。
中方显然意识到,仅靠与印度双边努力,恐难实现地区稳定。于是,迅速联合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展开三方合作,意图向印度传递一个明确信号:中方不依赖任何单一国家,也不会因某一方的反复无常而停滞不前。
在这次对话中,三方达成共识,决定在各自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理解与支持,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地区事务。这不仅是对恐怖主义的一次联合宣誓,也在无形中对印度形成了外交合围。
回到印度的试射行动,其实也能看出印度在南亚“霸主梦”中的不安。在巴基斯坦宣布成立火箭军、并与中国、美国同步加强合作后,印度急于通过导弹试射来维系其战略地位。
可惜的是,这种“秀肌肉”的方式,反而让印度显得更加焦虑与孤立。中方则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互为伙伴、合作共赢。这种稳健而清晰的外交姿态,才是真正的大国风度。
王毅离开新德里时留下的那句“中印应视彼此为伙伴和机遇”并非客套话,而是中方为印方留的台阶。如果印度愿意正视现实,借此机会重申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承诺,完全可以化解当前的尴尬局面。可惜,印度似乎更愿意踩着红线跳舞,幻想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
如今,巴基斯坦总理正准备访问中国,参加即将召开的上合组织峰会,而印度的角色依然模糊不清。如果莫迪政府继续在战略上摇摆不定,终将错失中印关系真正“破冰”的时刻。
中方已经给足了机会,也展现了足够诚意。未来中印关系如何走,关键看印度能否识时务,别再在关键节点上“自毁长城”。
中印关系的未来,既有挑战也有希望。中方始终以大局为重,展现出极大的耐心与战略定力。印度若继续反复无常,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孤立。王毅外长的一句“给足机会”,也是对印度最后的善意提醒。
信息来源:
[1]印度官员在涉台问题上搞所谓“澄清”,中方:意外,这与事实不符 观察者网
[2]中方对印方所谓“澄清”感到意外 环球时报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