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中美关系无疑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关心,因为中美的体量很大,中美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这个世界的稳定与否。
而2023年的时候,美国专家就当众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中美一直都在积极备战,而原因也非常简单,那就是美国不许中国和其平起平坐。
中美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或许并不算高,但是绝对不是零,并且近些年可能性还在不断变大,而开战的原因或许有三个方面,是哪三个方面呢?
2023年的时候,美国专家克拉尔就指出,中美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台湾海峡存在爆炸性的局势。
并且他还表示,中美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只是变的有可能,因为双方都在积极备战,将备战视为优先,所以他对这件事深感担忧。
那么为什么他会觉得中美之间会爆发战争呢?主要是集中在三方面原因,第一方面,就是中国不被允许和美国平起平坐。
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世界观冲突,他表示中国希望恢复历史上在亚洲的主导地位,并且在全球规则制定桌上要有和美国平等的位置。
但是现如今的美国精英阶层认为,中国不应该被允许成为亚洲的主导力量,更不应该和美国平起平坐,美国要继续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力量。
这下,矛盾就出来了,美国不让中国崛起,而中国则必须崛起,双方之间关于世界观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
美国会在经济、外交、军事方面采取一切的必要手段,遏制中国,让中国永远也无法超过美国,甚至是和美国处于平等地位。
而且这种政策在美国政界几乎已经成为了共识,未来的数年时间里,这项政策几乎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反观中国,美国这样的做法对于中国而言是无法忍受,也绝对无法接受的,中国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恢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合法地位。
而第二点原因就是美国的国内政治竞相比较究竟谁对华更强硬,对华强硬这件事,在美国国内基本上已经成为了美国的一种政治正确,遇事不决,就怪中国,也成为了不少美国政客屡试不爽的手段。
不管是特朗普上一任期发动的对华贸易战,还是拜登时期的对华科技封锁、拉拢盟友还是如今特朗普在芯片问题上大做文章,甚至重启关税战让中美陷入短暂脱钩之中,都是美国对华强硬的手段体现。
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是来自共和党的总统,还是来自民主党的总统,或许在很多政策上都会出现根本性的分歧,就比如在对待非法移民的问题上。
拜登所在的民主党,对待这些非法移民,一般采取的时候非常宽容,甚至是鼓励的态度,但是特朗普所在的共和党,却对非法移民问题深恶痛绝,决心要将所有非法移民遣返,恨不得“三棍打碎移民梦”。
但是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双方的态度非常一致,那就是遏制,就是打压,很多关于打压中国的法案,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举双手赞成。
而第三个原因,就是中美之间存在势力范围的重叠,虽说中美之间在地理上相隔数万里,但是在南海以及台海方面,却时常出现军事对峙的场面。
不管是2016年的南海危机,还是美国频繁打出台湾牌,其实都是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中美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
美国打着所谓的“国家安全”牌,将国防线延伸到了中国海域附近,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一直试图武装台湾,频繁对台军售,企图以此打乱中国的发展步伐。
而中国是绝对不会答应美国对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践踏,美军经常派遣军舰执行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中国也经常对美国军舰进行追踪和监控,这就导致双方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变的更大。
美国还拉拢日本、菲律宾等国加入自己的队伍之中,对中国一起进行遏制,2016年的南海危机,不就是菲律宾在美国的授意和遥控下,对中国的一次发难吗?
当时中美两国都算是在战争面前走了一遭,如果不是中国轰炸机发现了美国航母的位置,说不定中美两国早在2016年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军事冲突。
克拉尔还预测到,如果中美在西太平洋爆发了军事冲突,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中国有可能击沉美国航母,摧毁美国在中国周边的所有军事基地,而中国的沿海港口和军事基地也会受到攻击。
至于台湾,也有可能会被夷为平地,在冲突爆发的初期,双方都会出现巨大的兵力伤亡,战争也会出现扩散。
一旦中美开战,即便没有爆发核战争,所带来的灾难性也将超过二战以来的任何一场战争,将会直接摧毁全球经济,世界政治也会受到波及,至于应对气候变化这些问题,将会变的完全不可能。
其实克拉尔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并且美国不允许中国和其平起平坐的概念,早在2015年的时候,就有专家提出了。
2015年美国有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柯庆生就提出,中国还没有强大到可以被视为美国在全球的“平起平坐的竞争者”,并且还表示中国目前没有意图也没有能力将美国赶出东亚。
这些话放在2015年的时候,可信度确实很高,毕竟那时候中国虽然强大,但是远远没有强大到可以和美国掰掰手腕的地步。
可是如今的中国不一样了,如今的中国已经足够强大,强大到让特朗普不敢对中国如何,如果中美可以和平共处,那么对于世界而言都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美国踩到了我们的红线,我们也会重拳出击,绝不手软!
信息来源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