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娶俄罗斯姑娘,为啥这么多?人口比例一眼就能看明白!
黑龙江这几年,婚介所里总能见到俄罗斯姑娘的身影。登记信息不到一天,预约见面的中国男人队排得挺长,想早点见上一面都要等上好几周。中俄之间结婚的人群越来越多,各自的家庭里出现了新的习惯和变化。
中国境内有七十万“外籍媳妇”,其中俄罗斯有七万三千人,这一数量还在持续增长。
推动这件事发展的不是单一原因。俄罗斯国内女比男多,一千多万女性比男的还多。适婚期的女生找对象压力大。中国东北又反过来,男的多女的少,辽宁调查显示男女之比能到一比三。互补成了婚姻的驱动力,大家看机会也多起来。
有些地方的结婚彩礼高得离谱,但俄罗斯姑娘更在乎能谈聊的感情,东西不算首要。中国男人家庭里参与度高,上班也稳定,跟俄罗斯的常听说“喝酒厉害、传统严、家庭观念重”的男士不太一样,这就让不少俄罗斯女性觉得嫁到中国是不错的选择。
生理差别摆在面前,中国丈夫刚开始其实不一定习惯。比如俄罗斯女人蛋白摄入高,贝加尔湖一带女性一天能吃不少肉,这让绝大多数人身上有些味道。这种味道对于从小清淡环境长大的中国男人来说,确实难靠鼻子去适应。有时家里卫生用品买得特别多,除了正常清洁,好几样用来掩盖气味。
生孩子之后变化大。三十五岁以上的俄罗斯女人肥胖比例高,达到百分之四十二,这数据比中国同龄高不少。有人婚后三年胖了几十斤,对中国丈夫来说,婚前根本没想到身材变化会这么明显,心理落差也大。
婚姻里体型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跨国婚介机构调查后发现,因外貌和身材问题影响感情生活的案子占到了近三成。
身体健康也不一样。俄罗斯气候寒冷,很多女性心脏、甲状腺问题较常见,可能导致身体容易累、心情不稳以及影响生育。要是婚前不了解这些,婚后就容易因健康而争吵。
饮食习惯也从小就不一样。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冬天冷得扑街,吃东西靠高热量维持。来到中国,老习惯不容易改过来。面包、红菜汤还是少不了,东北酸菜和焖菜也逐渐出现在他们的餐桌。到了夏天,皮肤问题更突出,太阳一晒,皮肤容易变黑,皱纹显现也快。
皮肤老化快,是俄罗斯女性常遇到的问题;气候变化带来影响大。
习俗也没那么容易适应。比如春节,俄罗斯妻子常听不明白,为啥要全家聚一起过节。在俄罗斯,节日就是和自己亲近的人庆祝。有人就为去谁家过年小吵了几次。中国家庭喜欢热闹,俄罗斯人则讲究自己的空间,两边理念实力碰撞。饮食也有分歧,中国人菜一桌共吃,俄罗斯人分前后菜吃,顺序讲究得很。钱的观点也有明显不同,俄罗斯女性习惯花着用,没啥存款压力,而中国男人多爱攒钱。
但有努力,自然有回报。有些家庭融入得很顺利。有对夫妇,俄罗斯妻子适应了广西农村的日子,还能做腌酸菜,做扣肉,厨房里把文化融在一起。老公学着做红菜汤,老婆爱上火锅和炒面,饭桌就成了两国习惯的交融地方。
语言也逐渐变亲切。哈尔滨的俄语角,每周男性一起说俄语练口语,俄罗斯女性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学习普通话,从“柴米油盐”开始学发音。大家愿意多花功夫磨合,并不是要改掉对方,反倒是学会了体谅不同,欣赏差异。
还有法律支持。绥芬河新开了五家法律咨询事务所,专门帮中俄情侣解决法律问题。哈尔滨俄语班,七成学员都准备娶俄罗斯媳妇。俄罗斯在中国有五万人定居,女性比例惊人,高达百分之七十八。
跨国婚姻办离婚平均要近十五个月,诉讼花销占家庭资产的两成。
不过实际看,跨国组合比本地婚姻更稳定,绥芬河婚介机构数据显示,离婚率低了两成。红娘总结原因:不断磨合让中俄夫妻懂得欣赏对方的不同。
早年那些隔阂,慢慢都在厨房、餐桌、节日习惯里化开了。尝试包容,用一点智慧,两个人就能走得长远。现在的黑河、满洲里和绥芬河这些地方,越来越多的家庭里,东北酸菜和罗宋汤一起出现在饭桌上,跨国婚姻成了生活里的新篇章。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