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高考之后怎么还要上补习班?

半月谈新媒体 · 8 小时前
1.jpeg

“赢在起跑线”的口号似乎从未在教育的赛道上停歇。从“幼小衔接”到“小初衔接”再到“初高衔接”,最近,一种名为“高大衔接”的培训悄然兴起,将抢跑的战线延伸到了高中与大学之间,更有针对大一新生的“保研陪跑”产品也一起横空出世,本应充满自由与探索的大学时光被提前规划进了一场漫长的竞争。为了那句“赢在起跑线上”,我们真的需要这么拼吗?


01
“高大衔接”
未雨绸缪还是过度焦虑?


学生:
我高考一结束就接到这种新赛道的电话了,建议要升学不停学,早早冲刺考公考编考研,所以就要赶紧开始衔接了,不然高中的知识就忘了。气得我恨不得通过电话线揪住对方衣领子胖揍他一顿……他们这种洗脑诛心简直就是杀人不见血。@梦梦尾巴
我唯一认可的“高大衔接”就只有驾校。@侠客
准大一暑假,看到同学朋友圈晒出来的暑假“高大衔接班”,搞得我很焦虑,感觉要被卷死了。但又觉得他们真学了好多东西,高数、英语、办公软件技巧等等。以前自学信息奥赛都没有学这么快的,我现在暑假就在“放羊”,天天打游戏刷短视频,好焦虑啊!求助:真的有必要在网上找一些课自学吗?@格物致知l
我妈给我问的机构,5万多,计划大学四年,规划保研,还有入党等等。我实力不行,就算考上研究生了能咋着,以后工作呢?可能这些机构就是比普通人多一些资源,多了解一些事情,比如哪些竞赛哪些证书比较好。@物态变化
如果能打破一些信息差(比如各种比赛、考证……),帮助学生做好大学四年的发展规划,这种衔接班就还行,但是如果只是补习课程的话,就实在没有必要。@绿叶元王梦奎
过来人:
我高考结束后那个暑假,大概是从6月开始,就开始学高等数学和英语了,有时候闲着也简单敲敲代码。大一那年,别人上课皱着眉头听不懂高数,我在那慢悠悠地做题,别人下课看着作业愁得要命,我分分钟搞定。四六级裸考一遍通过。只因暑假学了一些知识,各种奖学金、奖状拿到手软,真的爽飞了。我想说,高考完的那个暑假不必非得学,但学一学也真的能受益无穷。@小苏茜的jiojio嘿嘿嘿
我当年高考完就给自己报了个大学英语预科班,但是学费要2000多,说句实话不算便宜!当时我特意跑去哈尔滨借宿在一个亲戚家,每天6点多起床,挤公交车去上课,每天上午上3个小时的课,连上了三周!三周的课程我一次也没有缺过,记了满满一本子笔记。上了大学之后我挺感谢那次课程的,大一上学期期末,我四级500多分通过,并且是在基本裸考的前提下!并且这一系列课程也让我第一次了解到了大学生活,也让我真正进入大学后少走了不少弯路。当时信息闭塞,真的没有多少途径能了解到大学生活,所以真挺感谢当时的老师的!而且暑假在家很容易摆烂躺平,沉迷手机,多学一点还能不容易使自己忘记知识忘得那么快。@工藤正男
211毕业生现身说法,根本没必要,上大学之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玩,玩爽了再上大学。@零露
预习大学课程,唉,我深受其害!我妈就这样,强迫我学高数,不让我休息,把我唯一可以拼命玩的假期给毁了。中考的时候,我妈还答应我高考后一定不管我,让我好好玩。从那以后,在这方面我再也不信任我妈了。现在我工作了,提起这件事,我妈就是说了一句:“哦,我那会没意识到这些。”可是,我当时拼命跟我妈讲这些,天天抗议,我妈从来不听,还说我不想学习,把我骂一顿。后来上了大学,我为了补偿自己拼命玩,最后大一是学也没学好,玩也没玩好。我妈没啥损失,肯定不觉得有啥,但是被伤害的是我,痛苦的也是我。现在我在外地工作,除了春节或者特殊情况以外很少回家,别问我为什么。@摩尔王
十年之前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我就被打包扔去封闭式英语班了,没有庆祝,没有旅游。辅导班不让出门,菜难吃、上课拖堂、没有WIFI,玩不了手机,上得绝望,开学英语摸底考试不出意料地在疯玩了一假期的同学里考了第一,我是全班唯一一个进了学院的高等级英语班,然后在那里被“虐”到怀疑人生,顺便永远失去了一个最美好暑假的。中考完也是休息了一个星期就衔接高中入学了,这种没有任何庆祝和喘息的节奏在现在看来是毁灭性的,做了再多的事情也没有一点一滴的成就感,永远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永远恐慌做得还不够,对日常生活解离,找不到锚点。真的,该庆祝的时候请好好用力地庆祝,人生那么长,不差一个假期。@风谨棠
学习知识是其次的,甚至可以说是没什么用。我觉得有用的是帮助高考学子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思想上的转变,让他们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迎接大学生活。同时帮他们做好大学的规划,为他们清晰描绘在大学的奋斗目标,让他们不至于在大学荒废了时光。@枪猫


2.jpeg



家长:
刚交了辅导班的钱,初高中的,就刷到这个视频了,如果大学还要上,那我要疯了。@Dusty
我家大儿子今年上大一,我叮嘱了,大学基本就是社会了,好好上课,记笔记,别去卷绩点,没意思。多多运动,生活习惯要好,最好谈谈恋爱啥的,偶尔去兼职赚钱知道赚钱不易,不大手大脚花钱,学会规划。啥事慢慢来,人生重在体验。@航堃
旁观者:
这是要用各种营销把孩子在读书阶段的主动学习热情斩草除根么?@静桽
“初高衔接”还可以理解,“高大衔接”纯属瞎搞。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使用的教学方式和教材都未必相同,这就是通过制造焦虑再做局收割普通家庭的学生和家长,何其无耻啊!@阿明将军


02
为何会有“高大衔接”?


旁观者:
只要营销焦虑,就能一直赚钱。@阿坤
我弟马上大一,我前段时间看他在学高数,我问他这么着急干什么,他说他朋友好多都报班学,还有学Python、四六级的。@淘淘琦~
都是教培机构故意整出来的噱头,前段时间去面试教培机构的助教,里面主管就跟我说“要给学生和家长制造压力,这样才能把课推销出去”。让我震惊的是,里面有一批初一的孩子已经在学高二高三的内容了,里面大部分孩子眼睛里透露着疲惫,没有一点孩子气。@薪尽自然凉
过来人:
这种所谓的“高大衔接班”更多是满足家长的焦虑,而不是学生的真实需求。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提前学了大学知识,就能“赢在起跑线”,但现实是大学的学习节奏、方式和高中完全不同,提前学一点点皮毛,等真正开学后也很容易忘掉。甚至有些专业课,老师的授课方式和衔接班讲的完全不一样,到时候还得重新适应。另外,既然提到大学的“起跑线”,其实真正能拉开差距的,不是你大一暑假学了多少专业课,而是你在大学期间能不能抓住机会、积累到有竞争力的经历。比如我自己在大三准备保研的时候,就深刻体会到,如果早一点知道怎么准备面试、怎么联系导师、怎么写简历,能少走很多弯路。@观茶听雪


03
跳出疯狂赛道,回归成长本质


家长:
一直依赖学步车的孩子,是学不好走路的。依赖外挂的人生,是没有自主性的。不仅大学应该让孩子自己探索,形成自主性。更应该从小就培养向上向善的自驱力,而非一味地用外力驱动。@白方文2026
“高大衔接”不如教一些生活常识,比如衣服怎么洗,床单被罩多久换一次,怎么规划生活费等等。还有怎么防诈骗,很多孩子是第一次有这么多可自由支配的生活费,又到了可自由办理各种信用卡、网络贷款的法定年龄,没有社会经验,很容易被骗。@QQQY
老师:
初高中阶段就应引导孩子形成对各学科的兴趣,并为之探索,这才是学习,而非“唯成绩论”。“高大衔接”和“考研陪跑”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大学绩点高低和研究生招考成功率的问题,但更应关注大自然、生活、人间,所学有所用,专业与就业联系,兴趣又与专业联系,环环相扣。@AAA物理黄老师(工作电联)
3.jpeg



过来人:
人迟早需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高大衔接班只是把独立的时间点往后挪了挪。@佩傩
如果高考完暑假真想提升自己,已经确定专业之前,可以尝试这些建议:
1.学英语,基本什么专业都得学英语,学了总有好处;
2.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志愿服务,对大学之后进入一些学生部门和申请职务有好处;
3.读书,或者找些科普视频看。无论学什么专业,上大学之后通识知识很重要,具备一定的文史素养总会让人对你刮目相看;
4.锻炼身体,就算不练出一身肌肉起码别满身肥肉了,大学体育课强度比高中高很多,尤其是体测;
5.学一些word、ppt的基础知识,不用太深,用得流利就行;
6.如果小时候学过一些技能,比如音乐美术体育上的,高中落下了,假期可以重温一下,但是不建议新学。@清明连连
旁观者:
比起能不能让大一新生“赢在大学起跑线”上,我更关心的是,这个起跑线被不断拉高以后,那些出生在普通家庭,没有多余经济来源去卷这些所谓高大衔接班的同学,他们能做些什么才能不被这个大环境所吞噬。要去逆转大部分人的固有观念并非易事,更何况这些衔接班能火起来的背后,与家长们的痛点需求也脱不了关系。目前在孩子的高等教育培养上,家长的焦虑感比孩子本人更重,在社会上打拼,他们更能敏锐捕捉到时代的变化,想要未雨绸缪。家长有意识提前为孩子铺垫大学知识固然是好事,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当一个孩子优不优秀的标准,被成绩、学历所固化以后,所有的孩子都难以逃脱被卷的宿命,这些所谓的培训班,难保不会变成另一种社会规训和束缚,让孩子好不容易从一所高中毕业,又进入到另一所高中就学。普通家庭的父母应该意识到,比起在孩子成年以后,还像小孩子一样管着他们,为他们谋划他们的人生,不如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学会以一个成年人的角色,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恰如其分
好不容易高考完,正应该是他们去培养自己的兴趣,探索自己的想法,自己独自去与这个世界友好又积极沟通的时候,你告诉我说要上高大衔接班、保研班这些!那他到底什么时候能够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什么时候能够有时间,主动地去探索和享受这个世界?去成为一个不只有竞赛,而是一个更丰富的自己。@追光者
当学生和家长意识到在高端就业市场形势严峻的环境下,存在路径依赖的部分人要么充分发挥优势把学历“卷”到底,要么就寻找路子把资金花在可以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其他赛道上。这种阶层焦虑从社会传导到家长,再传导到学生,唯独大学教育缺少对这种压力的感知与反应,大部分的高校就业教育也停留在社会实践学分、以小组报告形式潦草结课,有甚者直接读完老旧的课件就算教学完毕,与多变的就业环境脱节。为什么高校在与社会衔接上总是一个缓慢转身的姿态?迫使学生家长不得不越俎代庖,甚至提前奔跑。@Biu
破解焦虑需重建大学成长逻辑:其一,打破单一赛道执念,承认学术、实践、兴趣等多元发展路径,让个性化成长取代标准化竞争;其二,重塑过程价值,衔接应侧重能力培养而非知识灌输,考研准备也无需贯穿四年,“慢探索”比“急冲刺”更有长远意义;其三,社会需减少“唯学历论”评价,家长和学生要明白:人生是长跑,大学的意义不是赢在起点,而是在试错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成长为完整的人。@霸气


主持人说
“高大衔接”本质上是教育焦虑从中学向大学的延伸。中学阶段的学习更偏向“标准化赛道”,而大学是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自主选课、时间管理),提升探索欲(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抗挫折能力(面对失败的心态)。这些能力,靠提前上课很难培养,反而需要在放松、试错、体验中积累。“高大衔接式”的规划,容易把大学简化成“绩点+竞赛+论文”的考核,几乎完全丧失了读大学的魅力和意义。学术诚信、独立思考、为目标付出的真实努力,才是长期竞争力的核心。高考后的暑假,与其纠结充电还是放松,不如把它当作缓冲期:用一部分时间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用另一部分时间做之前没机会做的旅行、陪伴家人等等)。这种张弛有度的状态,比无缝衔接各种培训班更有帮助。大学不是另一个赛场,而是让人学会“如何为自己的人生设定跑道”的地方。真正的赢,从来不是比别人早起跑,而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跑、该往哪跑。


你认为“高大衔接”有必要吗?
留言区说说吧




来源:半月谈
策划:苏娅 张子晴
实习生:王思文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半月谈新媒体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