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白酒圈发生了一件“大事”——飞天茅台跌破了2000元大关。
是的,你没看错。那个曾经让人抢破头、被称为“硬通货”的茅台,现在在市场上,散瓶只要1980元,原箱2050元。在拼多多、京东等平台上,海外版甚至干到1500元以下,挂着“正品保障”的牌子公开叫卖。
放在三年前,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那时你只要手里攥着两箱茅台,可能比炒股还稳;现在呢?经销商不敢进货、黄牛不敢囤货,价格每天都在往下掉,人人都怕成为最后的接盘侠。
飞天茅台到底怎么了?这一次,它是真的撑不住了吗?
<hr/>一、“神话破灭”:2000元以下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
在酒业人的传统认知里,飞天茅台从来不是“普通商品”,而是一种价值符号。
它曾是高端宴请的标配,是商务送礼的通行证,是中产投资者眼中的“液体黄金”。在一段时间里,“囤茅台”甚至成为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方式。
但现在,它破位了,而且不是小幅滑落,而是连续击穿心理防线。
这意味着什么?
它不只是价格上的变化,更是一个时代逻辑的瓦解。白酒作为投资品的神话,被现实狠狠打了个耳光。以往那套“拿货—囤货—等涨—高价出”的飞轮,正在轰然坍塌。
而这背后,其实有三股力量,早已在悄悄集结。
<hr/>二、库存压顶:你喝得慢,厂却产得猛
茅台跌价的第一个“元凶”,其实是它自己——产能和库存。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茅台的社会流通库存已超1.2亿瓶,基酒库存26万吨,折合飞天成品5.6亿瓶。而2025年的新产能是5.72万吨,对应约1.3亿瓶。这三者叠加,市场上潜在库存在7-8亿瓶之间。
什么意思?全国平均每个家庭可以分两瓶茅台。
但问题是,这两瓶酒,没人抢着要了。
“我们仓库里堆了几千瓶,别说加价出货了,现在连平价都不敢接单。”一位北京烟酒店老板无奈地说,“库存越压越多,渠道谁不慌?”
过去经销商看茅台是“现金流”,现在看是“定时炸弹”。
而工厂呢?还在照常出酒——产线不敢停,财报还得漂亮,这就造成了供需的彻底错配。
<hr/>三、消费断代:年轻人不喝了,场景没了
第二个问题,是“喝的人”真的变少了。
传统上,茅台的主要消费场景有三种:商务宴请、婚宴用酒、节日送礼。但这三大场景,正在同步萎缩。
- 商务场合:越来越多公司取消了酒桌文化,合同不靠拼酒签了;
- 婚宴市场:Z世代新人开始选择低度果酒、香槟、甚至无酒仪式,茅台显得“老气”;
- 节日送礼:中产阶级收紧开支,送礼更倾向高性价比实用品,而非高价象征物。
更现实的问题是,茅台对年轻人根本没有“文化绑定”。
这代人喝的是啤酒、精酿、梅子酒、调配饮,主打一个“轻松解压”。你拿茅台给他尝,他可能连一口都咽不下去。
“喝茅台,不如喝喜茶。”这是部分00后在社交平台上的真实发言。
需求没了,渠道怎么可能挺得住?
<hr/>四、金融泡沫:没人接盘,囤货变“暴雷”
比消费断代更致命的,是“金融神话”的破灭。
曾几何时,茅台的金融属性极其强大——它被当作硬资产,可以保值、可以升值,甚至可以抵押贷款。一箱飞天,就是一张流动性极强的“白票子”。
“囤飞天”一度成为一种全民投资行为,从酒商、黄牛到中产家庭,人人参与。
可现在,大家都清醒了。
茅台跌破2000元,意味着很多高位拿货的人全被套牢了。去年拿货价在2400元以上的人,现在一瓶可能亏三五百,关键是你想卖还没那么容易,行情每天都在往下走。
原本的“只赚不赔”变成了“怎么卖都亏”。
而一旦投机资金退出,原本的虚假繁荣就露出了真面目。
这不是简单的“价格修正”,而是整个投资逻辑的崩解。
<hr/>五、茅台自己在救,但问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
面对这一连串的危机,茅台集团并没有坐以待毙。最近几个月,一套“自救计划”正在快速展开:
1. 高层频繁走访,安抚渠道
从董事长张德芹到总经理王莉,亲自下市场拜访经销商、主持座谈会,反复强调“渠道是家人”“茅台绝不躺平”。
此举意图很明确:稳住军心,先止血,再控盘。
2. 调整供货政策,控量保价
据多家渠道商透露,2025年5月以来,茅台正在收紧飞天茅台的出货节奏,通过“减少供应量+提高配货标准”双管齐下,希望控制市场投放总量,从而稳定价格预期。
但问题是,社会库存实在太多,短期调整可能只是“延缓崩盘节奏”。
3. 推新品、出海、重塑场景
今年6月,茅台推出“走进系列”新品,如“走进希腊”“走进意大利”,在日本大阪世博会上亮相,主打文化创意+国际感,售价1619元/瓶。
这被视为茅台“去飞天依赖”的一次试水,同时也展现出其“走出国门”的野心。
2024年茅台海外业务收入达51.89亿元,是历史首次破50亿,说明国际市场仍有空间。
但不论是新品,还是出海,都难以短时间内替代飞天的市场份额。
茅台当前面对的,更像是结构性断层,而非周期性波动。
<hr/>六、写在最后:茅台还能回到3000元吗?
现在回头看,飞天茅台过去那些被神化的定价,其实很难再复制。
因为:
- 消费者换代了,年轻人不再迷信“喝茅台才有面子”;
- 投资环境变了,大家对资产升值的预期更谨慎;
- 电商渠道崛起,信息透明打破了定价体系;
- 市场监管加强,过度囤货行为被遏制;
- 经济周期波动,让高端消费从“刚需”变成了“选项”。
飞天茅台还能涨回来吗?
也许能,但不是靠投机、不是靠囤货、也不是靠拉盘。
真正能让它回来的,是它自身的品牌韧性、品质硬核,以及对新一代消费习惯的重新理解与适配。
白酒行业未来一定是“K型分化”——一端是深度价格战,一端是价值创造。
飞天茅台若要继续站在“塔尖”,不能靠神话,而要靠真正的穿越周期能力。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