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张雪峰塌房风波:从志愿圣经到口碑反转,观众到底在争什么?

在野文案馆 · 昨天 18:05
近期,张雪峰再度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但此番焦点已非昔日“志愿填报导师”的美誉,而是一场网友戏称为人设崩塌的风波。那些昔日视其为升学道路上指路明灯的家长与考生,如今面对流传的视频片段,内心五味杂陈——那个镜头前曾耐心解答、循循善诱的身影,何以转瞬之间判若两人?





追溯其成名轨迹,无疑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往昔,高考志愿填报尚被众多家庭视为难以捉摸的玄妙之事,面对厚重的招生指南,无数家长手足无措之际,张雪峰携其直播节目闯入公众视野。他以直白浅显的语言剖析繁复政策,以犀利独到的见解剖析专业前景,面对镜头那端焦虑的询问,总能给出看似确凿无疑的答复。“择专业需着眼就业”、“偏远211优于一线双非”,这些满载实用主义色彩的观点,精准触及了普通家庭对“成功上岸”的深切期盼。于是,他成为了众多人心中的救命稻草,直播间的一言一语皆被视为圭臬,有人彻夜守候只为抢得指导机会,有人将其视频反复剪辑整理成笔记,甚至有家长感慨:“听君一席话,胜读孩子三年书。”


2.jpeg

流传的视频片段中,面对低分考生的咨询,他脸上的耐心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轻蔑;镜头捕捉到他吃零食的模样,那漫不经心的姿态,似乎透露出对提问者的不屑。网友直言不讳:“这哪里是昔日的‘升学导师’,简直是小人得’的写照。”更有网友翻出其过往经历——曾从事导游职业,转行高考指导后意外走红,以此质疑其“专业人设”:“或许他的能力,本就不过尔尔,只因同行太过平庸,才显得他出类拔萃。”
有人给这场争议贴上“刻意炒作”的标签,认为所谓的“塌房”片段是精心剪辑的结果,目的是制造话题、维持热度。毕竟在流量时代,争议往往能带来关注度,而张雪峰作为公众人物,似乎也存在“越骂越红”的可能性。

但这种质疑站不住脚。首先,争议的核心片段并非单一来源,而是在多个平台被不同用户发布,且内容指向高度一致——对低分考生的态度问题。若说是刻意炒作,需要协调多方配合,难度极大。其次,从舆论发酵的轨迹来看,最初的讨论始于普通网友的自发转发和吐槽,而非有组织的营销行为,更符合公众对“不当言行”的正常反应。


3.jpeg

当然,舆论场上总有不同的声音。支持者站出来为他辩护:“他每日需面对海量咨询,偶尔的不耐烦实属正常”;也有人认为:“他的话虽不中听,但本质仍为考生着想,总比那些模棱两可的‘心灵鸡汤’实用”;甚至有人认为,这只是断章取义的剪辑效果,“镜头之外的他或许并非如此”。这些声音如同缓冲带,让这场风波不至于演变成一边倒的“声讨大会”。





关键的是,争议的焦点始终落在“态度与价值观”上,而非无中生有的虚假信息。即便存在剪辑,被放大的鄙夷和不屑等情绪表达,也是真实存在于片段中的。与其纠结是否为炒作,不如正视争议背后公众对“教育公平”“人格尊重”的深层期待。


就我个人而言,在关注张雪峰老师的过程中,能清晰感受到他对考生的支持是贯穿始终的。从早期凭借高考志愿指导直播走红时,他就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复杂的升学政策,用务实的视角分析专业前景,帮无数迷茫的考生和家长理清方向——这种支持,本质上是抓住了普通家庭对“升学公平”和“未来确定性”的迫切需求。他的走红,恰恰印证了在信息不对称的升学赛道上,考生群体太需要有人用直白、接地气的方式提供切实帮助,而他恰好填补了这份空白。


不过,面对当下的争议,更需要我们理性看待。一方面,他确实以自己的方式帮助过很多人,那些具体的志愿建议、对行业趋势的分析,至今仍对部分考生有参考价值,不能因个别片段就全盘否定其过往的努力;另一方面,他也是普通人,不要过度的把他的情绪浮夸化 刻意放大。


至于这场风波是否是其本性暴露,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有人会因这短暂的失态而彻底否定其过往的价值,有人会选择理解人性的复杂,有人则继续在其建议中寻找方向。但无论如何,这场争议都在警示我们:与其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不如学会自主掌舵;与其盲目追随他人的标准答案,不如探寻属于自己的道路。毕竟,无论是高考志愿填报,还是漫长的人生旅程,皆是如此。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在野文案馆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