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7月28日,柬埔寨国防部发言人玛丽淑洁达强烈指责泰国军队发动了“毒气袭击”。
她声称,自7月27日起,泰国方面就已经动用飞机在边境地区“放毒”,并在28日凌晨3点10分至5点07分之间对柬方阵地进行了猛烈进攻。
她还特别强调,这一切都发生在柬泰双方在马来西亚斡旋下达成停火协议之前。
与此同时,泰国军方否认称,这些指控完全没有根据,是蓄意编造的虚假信息,目的是抹黑泰国的国际形象。
泰方强调,他们从未有过发展或使用化学武器的政策,并始终遵守《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以及国际人道主义法。
交火现场图
有一说一,泰国使用毒气类化学武器的可能性极低。
从国际法与条约约束来看,泰国作为《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成员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彻底销毁化武并且禁止发展与使用。
一旦被确认违反,将立即面临严重的外交后果和国际制裁,这是泰国无法承受的代价,关键也没必要冒这个险。
而且从技术层面与后勤保障来看,化学武器的使用需要特殊储存和投放设备,而泰国军方未被外界发现拥有这类装备的迹象,在如此短时间内突然投入使用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战场逻辑出发,泰国拥有明显的常规军力优势,尤其是空军、炮兵以及现代化武器系统,这些足以压制柬方防御。
若额外启用化学武器,平白无故担风险,得不偿失。
交火现场图
实际上2011年的时候,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当年泰柬在柏威夏寺地区的边境对抗,双方爆发了持续数月的交火,最终造成至少28人死亡,数万人流离失所。
冲突中,柬方指责泰方不仅使用了重炮,还动用了集束弹药,甚至提出疑似使用毒气的说法。
随后,确认泰国在战斗中使用了集束弹。
至于毒气指控,当时并未得到独立证据的支持,最终成为悬而未决的争议点。
尽管如此,这一前例让国际社会对泰国在边境冲突中的用武方式格外警惕,也让柬方当下的冲突中更容易通过类似指控引发舆论共鸣。
交火现场图
那么问题就来了,虽然这次没有用毒气,但还是使用了集束弹,为何泰国在拥有碾压性军力优势的前提下,依旧选择下死手呢?
这背后应该是战略层面的考虑。
泰国希望通过速战速决避免冲突长期化。
若战斗拖延,武器弹药基本靠买买买的泰国,也撑不了太久,如果补给跟不上,优势再大也没有转成实际胜利。
再一个则是对柬方的心理震慑。
通过强度极高的打击,包括重炮、空袭甚至被指控的集束弹,泰方意在让柬军彻底丧失抵抗意志,从而迫使对方在停火谈判中接受不利条件。
而且这种打法也算是被证明过确实有用,2011年的交火显示,泰国习惯通过高烈度打击来保障边境控制的有效性,而不是通过渐进消耗来取得优势。
而且这些年的世界各地爆发了多场战争,以色列在加沙的处境,以及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处境,也都表明,拖下去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