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攀出生在河北保定一个普通家庭,从小跟着相声师父练活儿。14岁就跟着冯宝华学艺,后来又拜了冯春岭,练了几年基本功。2003年考上中国戏曲学院相声专业,毕业那会儿去德云社待过几个月,2004年就出来了。那会儿他才二十出头,日子过得特别紧巴,白天在小卖部打工,晚上给人主持婚礼,有时候还去工地刷油漆。虽然日子过得苦,但他没扔下相声,抽空就琢磨新段子。
2008年他成立了嘻哈包袱铺,从北京一个小剧场起步。2009年上湖南卫视元宵晚会,慢慢有了点名气。后来又演了《娘家的故事》《天地姻缘七仙女》这些电视剧,还拿了好几个新人奖。到了2011年,他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办了国庆专场,2012年拿了央视相声大赛金奖,团队成员也越做越大,最多时候有近百人,每年能演上千场,开了好几家剧场。
2015年是他的高光时刻。1月交道口剧场开业,2月上央视春晚演小品《小棉袄》,5月团队拿了A轮融资,9月还去加拿大巡演。那会儿他拍了电影《兄弟,别闹》,在东方卫视拿了个十大笑星奖,团队风头正劲。他说相声要创新,把说唱、网络梗都往里面掺,年轻观众确实爱看,网上点击量特别高。
但好景不长。2014年突然有三十多个演员集体出走,包括侯振鹏、陈印泉这些骨干,两个剧场也停了。媒体说团队要散伙,还有人传他精神出问题,他当时没当回事,想着自己就能撑住,赶紧招新人继续演。可新阵容效果差远了,观众不爱看,票房直接腰斩。2017年他和尤宪超上春晚演《姥说》,电影票房也不好。2018年参加《相声有新人》,观众对他点评意见很大。
后来疫情来了,剧场演出更难了。2021年他拍了《革命者》,观众说台词逻辑乱。2023年搞巡演,票房只有之前的五分之一。现在他干脆在街头卖草莓,路人想跟他合影得先买两盒。以前是春晚红人,现在靠这个维持曝光,连交道口剧场都关了,他自己还嘴硬说要开新剧场。
这些年他一直觉得问题出在别人身上,不是自己不行。有人说他基本功不行,他不承认,还说人家是故意针对他。业内人都觉得他太自负,早年刷油漆卖货那股子韧劲儿全没了。现在团队还在运营,但影响力差远了,连他自己都承认前路不明朗。
其实他早年吃过的苦挺让人佩服的,从工地油漆工到上春晚,靠的就是那股拼劲儿。可后来有钱有名了,就开始砸钱扩张剧场,搞电影拍话剧,把相声本事儿都荒废了。传统相声讲究说学逗唱,他现在说段子生硬得很,观众不爱听也是正常的。有些同行建议他回炉重练基本功,他就是不听,还觉得丢人。
现在相声圈都在说他是个反面教材,创新没错,但得先把根扎稳。像郭德纲带徒弟那套,虽然老派,但起码相声底子在那儿。高晓攀太着急变现,剧场变成商业场所,演员流动性太大,最后连核心团队都留不住。现在他卖草莓维持生计,说是想通过短视频翻身,可观众早就没了信任。
你看他这些年,从街头到舞台又回到街头,全是因为没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以前观众爱看他的新玩意儿,现在觉得没意思了。他自己也不反思,总找外部原因,这路子走不下去也是正常的。不过说实在的,要是他愿意从头再来,老老实实练基本功,说不定还有机会。但现在看他态度,怕是没那个心思了。
总之就是这么个事儿,从泥腿子到红人再到街头小贩,全靠自己一手一脚走出来的,可惜后来没走对方向。现在相声圈的年轻人也该吸取教训,别学他那套急功近利的打法,先把本事练好再说。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